书籍 我爱·我家的封面

我爱·我家

郑猛

出版时间

2014-07-01

ISBN

9787513315227

评分

★★★★★

标签

艺术

书籍介绍

1.中国第一情景喜剧《我爱我家》台前幕后全揭秘

20周年珍藏纪念 廿年不忘 致敬经典 家迷必收

2.导演英达 编剧英壮 长篇独家专访

主演 杨立新 梁天 赵明明 关凌 沈畅 李眉……

客串明星 韩影 金雅琴 李明启 何冰 杨青……

细数陈年爆笑段子 重温拍摄温馨花絮 深情追忆逝者

3.导演英达、《泰囧》编剧束焕推荐作序。

4.大量珍贵图片首度公开,赠送签名剧照。

《我爱我家》是中国情景喜剧的开山之作,同时也是难以超越的巅峰之作。该剧1994年首播,2014年是该剧播出20周年。本书作者郑猛是一位职业记者,也是《我爱我家》的资深爱好者与研究者,历时数月采访了包括主演、客串明星、主创人员、幕后工作人员等等当事人演职人员30余位,获得大量珍贵的台前幕后第一手资料。本书既是《我爱我家》20周年的回顾与致敬之作,可以使观众更深入了解该剧的方方面面,也对喜剧从业者、爱好者,影视专业人士等有一定的借鉴价值。

二十年前,一群演艺界名不见经传的青年人,用无法想象的创作热情,组成了无法复制的精英团队,在简陋的物质条件下,书写了一段传奇,中国第一部情景喜剧《我爱我家》成为了一代代观众心目中永远的经典。

二十年来,“我家”背后的故事鲜为人知,却令人念念不忘。中国最好的情景喜剧到底是如何炼成的?有哪些天时地利人和因素,以至于二十年的努力仍旧难以企及最初的高度?

二十年后,作者带我们敲开了“202”那扇亲切而略带神秘的大门,寻访该剧数十位主演、客串明星、主创与幕后,在一位位“我家”成员的追忆和讲述中,当年创作现场终于重现。我们这才惊觉,回不去的不仅有辉煌的九十年代,还有精诚团结、亲如一家的剧组,比明星光环更加耀眼的是不随时间推移而消逝的情谊。

喜剧是人类生存和社会发展的软动力和润滑剂,是柔韧而坚强的生命意志,是生存状态幸福的标志。不懂悲剧的人做不了喜剧,对人生五味体验不全的人也做不了喜剧。喜剧是含泪的笑。喜剧是鼓舞的笑,它对时代的进步有会心的理解与配合。

——英达

他(梁左)和英达先生合作推出的一百二十集情景喜剧《我爱我家》是这一盛行世界的喜剧形式在我国的首创。该剧在观众中获得的巨大反响和广泛认同深刻改变了我们的喜剧观念和欣赏趣味,开拓了我们的视野,并造成了这一形式在我国荧屏的流行和推广,造就了一代喜剧新人。该剧达到的高度至今仍是一座无人超越的山峰。

——王朔

《我爱我家》其实有点悲剧色彩,难以逾越的原因是它有一个特殊的创作环境。比如编剧部门丰富的社会阅历和深厚的生活积淀,不是每个编剧、每次创作都能有这样的基础。再比如演员几乎没有一个是冲着钱来的,那时候演员的用功也不可想象,现在起码不是所有人都这样。

——英壮

《我爱我家》是观众眼中的经典,也是学习喜剧创作的优秀教科书。这本书不光是纪念一部优秀作品的诞生,也是纪念辉煌的九十年代,和我们逝去的青春。

目录
喜剧难为 英达
我爱《我家》 束焕
第一章 中国首部情景喜剧试水
第二章 一鼓作气40集
第三章 波折横生

显示全部
用户评论
《读库》上刊载过部分内容,当时就觉得这个工作应该有人做,特别好。完整地看下来,有些片断还是忍不住笑出声来。可惜没有我最喜欢的两集《双鬼拍门》《失落的记忆》。
看完书又想重温我爱我家了
“你是我情愿为你付出的人,你是我不愿让你缠住的根。你是我远离你时永远的回程票,你是我靠近你时开着的一扇门。”
这本书可以很有趣,也可以很无聊,我选择了无聊。
作为铁杆我家粉,作者采访了剧组成员,尽力收集了台前幕后的种种故事,并且收集整理了部分精彩台词,以及个人观影笔记。但遗憾的是缺少点对文本内涵的深度挖掘。梁左是真正的文学大师,什么时候能出全本的剧本集就好了,那种鲜活生动的语言,好像已经消逝多年了
我爱我家粉丝书,台前幕后,家迷必看。但文字、结构、排版、装帧整体都显得有点潦草随意,不如87红楼的那本粉丝书《1987,我们的红楼梦》。
第一次知道原来王光英是背后大佬/ 英达访谈很好看,「笑声」才是情景喜剧的核心定义/ 期待新的台词本的出版,《我爱我家》的建构历史在当下越来越成为经典。
本书花大笔墨以集为线索把《我爱我家》的台前幕后娓娓道来,最后放了两篇长访谈。英达的访谈谈得很自信真诚,印象最深的是说人的记忆是罗生门,二十年时间足够有各种因素会干扰人们对这部剧的回忆。个人觉得一部喜剧之所以被拔高到如此的高度,之所以被如此多人喜爱和怀念,有英达第一次吃螃蟹的热情和对情景喜剧的经验、框架的把握和对喜剧质量的高要求,有为数众多如英壮、张越等对剧本的贡献,也一定程度透支了很多年肚子里的积累和存货,还有主演和guest star不太在乎名利的出色演出,很多日后已成大腕,有相对宽松的审查环境,顾问是副国级,审查时开的绿灯可以相对多一些。当然梁左老师作为文学师对剧本的整体把握屡屡“化腐朽为神奇”,用李明启老师的话说,“剧本写得好,故事贴近生活,人物鲜明,永远怀念大作家梁左”。
美化英达干什么?差评!
看着玩儿的
Z-Librar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