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 读库2002的封面

读库2002

张立宪 主编

出版时间

2020-05-31

ISBN

9787513340588

评分

★★★★★

标签

文学

书籍介绍

1/“中国残留邦人”采访录

日本战败后,中国东北地区的“开拓团”踏上流亡之路。不少日本儿童被中国家庭收养长大,一些日本女性为生存或养活家人而进入东北家庭,这些残留孤儿和残留妇人在日本被称为“中国残留邦人”。

作者吉井忍是个七〇后,虽然在日本接触到中国残留邦人相关的信息不少,但同时也意识到他们回到日本后的实际生活,大部分人知道的非常少。她笔下记录了三位当事者:处境与遗孤二代类似的中国人汪楠,战败后与中国人结婚并在晚年回到日本的中岛千鹤,以及用相机记录“中国残留邦人”的摄影师江成常夫。听完这些讲述,你可能发现,七十多年前的战争,其实近在咫尺。

2/小本生意人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胥小燕的父母离开家乡陕西汉中,来到咸阳,开餐馆卖大米凉皮。胥小燕以朴实的笔触,巨细靡遗地描写父母开餐馆过程的林林总总:食材准备、食品制作、后厨管理,以及身边各色帮工等,真实淋漓地再现出小本生意的不易。二十多年后,大学毕业后继续做餐饮生意的弟弟,和父母辈又有什么不一样呢?

3/落榜

1977年,“文革”后的第一届高考,录取率只有百分之四。已经当了三年知青,一心想离开农村的李金声,在仓促的备考之后,忐忑地走进考场,最终却因意外“押对题”而落榜。

4/相信未来

此文是梁一良以诗人食指为线索人物,串联起一众活跃于“文革”时期的诗人,例如张郎郎、北岛、何其芳等。诗人的青年时代以精神创伤收尾,正如给许多人留下深刻印记的七十年代。

5/捂住口鼻和脸蛋

从1918年的西班牙流感到今天,口罩和呼吸器的历史已有一百年。在疫情肆虐的2020年,这篇图文并茂的科普文显得格外具有现实意义。从原始的呼吸防护到可怖的鸟喙状面具,从矿井呼吸器到今天随处可见的外科口罩,我们用于呼吸防护的器具,都经历了怎样的历史变革?

6/月上东山

秦玉兰是一位前图书编辑,在编辑《手术刀就是武器——白求恩传》的过程中,与翻译家巫宁坤先生通过邮件多番交流,成为忘年交,并在巫先生回国时有过一面之缘。《月上东山》里秦玉兰回顾自己与巫先生的交往,感于先生作为一代翻译家及一代学者的胸怀与风范。

7/电流之战

尼亚加拉瀑布旁有一座尼古拉·特斯拉的雕像,底座碑上写着:特斯拉的众多发明在1896年应用于尼亚加拉水电站上,开启了电力能源的革命。毛继军在一次游玩中注意到这个,动了心念探寻特斯拉的故事,走入了这场历史上最著名也最重要的一次科技争论。

8/百年前的成都吃相

1909年,《成都通览》这部“奇书”诞生,傅崇矩以七十多万字的篇幅,写下了一百年前成都的百科全书。阿狐哥哥深入挖掘“通览”中有关吃的部分,为读者详细介绍了一百多年前的成都人是怎样满足了自己的口腹之欲,实乃一篇读来甚感饥肠辘辘的文章。

目录
“中国残留邦人”采访录——吉井忍
小本生意人——胥小燕
落榜——李金声
相信未来——梁一良
捂住口鼻和脸蛋——李恪

显示全部
用户评论
《相信未來》裡的那些詩人們如果看到現在這個“未來”,大概是不會繼續相信了吧。
第101期选题确实不合我胃口。食之无味,弃之也不可惜。节省时间下来去读别的。
除了二三篇的个人回忆其他选题都很喜欢。特别是《月上东山》。“哪一个人的青春,不是容易感伤且思虑太多的呢?谁不是根据世俗的安排,一步步地走向真实生活,并一天天地变成行走的躯体,对精神世界的渴求变得毫无热望呢?”这一问,真是欲哭无泪。作者幸运的是与巫先生忘年之交,但世间几人有知己之幸呢?
《读库》的选题竟然会让我觉得阅读有意义,了解一段只有极少数人在意的历史,比如《中国残留邦人》。这两期《落榜》刚好对照了最近很火的高考顶替事件,以及口罩的进化,内容多样化,本期诗歌内容稍多,对诗歌不是特别感冒,觉得《相信未来》和《月上东山》只选一篇即可。
本期选题可能是更加偏重大时代背景下小人物的兴衰。第一篇残留邦人的汪楠,跌宕起伏传奇又可惜的一生真的很精彩,然而后面两位得叙述则有点混乱,没有太多唤起我的悲悯。落榜和相信未来这两篇非常好,点到为止的不能说,但是相信未来的确让我有点混乱,不知道这是在说食指还是郎郎。月上东山这篇……晒了一下她个人的交际圈和工作背景……然而很可惜我没有很羡慕,也不爱看。电流和口罩的写法更像知识堆砌的流水账,不如上期高能物理那篇那么精彩。卖凉皮那篇看不下去了,普通小摊贩自述然而没有那么具有代表性。包括成都吃相,数字和资料的堆砌,读不下去。
目前看的前三篇感觉还不错
有意思的小文合集
落榜
本期的质量都还行,有科普、有人物小传、有名家也有普通人,杂七杂八正是读库的特色。
口罩那篇很公众号科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