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 娜斯佳的眼泪的封面

娜斯佳的眼泪

[德]娜塔莎·沃丁

出版时间

2024-07-01

ISBN

9787513356503

评分

★★★★★
书籍介绍

《她来自马里乌波尔》系列完结篇

◎女人没有国家,但一直在战斗

◎柏林墙倒塌、冷战结束、乌克兰经济崩溃……

一代人的流亡与迁徙,全人类的恐惧与自由

◎当代东欧版《奥德赛》

最后一块东欧私人史拼图终于完整

------------------------------------------------

★内容介绍

1993年的一天,娜塔莎在家里放了一张俄语唱片,身旁的清洁女工娜斯佳突然泪流满面,她这才意识到,娜斯佳是母亲去世后首个和自己产生交集的乌克兰人,她不仅在基辅受过高等教育,还是土木工程师……

她是怎么从乌克兰的高级工程师摇身一变成了柏林清洁女工的?为什么没有护照也要去德国?又如何和大学恋人分别,再嫁给了德国的楼房管理员?《娜斯佳的眼泪》延续了“马里乌波尔三部曲”前两部的脉络,聚焦于一位来德的乌克兰女性,串联起无数东欧人在20世纪90年代前后的遭遇,讲述截然不同的两个世界缝隙与时代转折下,一个人的破碎与一代人的四散流离。

------------------------------------------------

★编辑推荐

女人没有家,也没有国。

历史一次次重演,谁能全然置身事外?

◎一部惊心动魄的平民史诗,为东欧无名者立碑之作

◎少有的聚焦苏联解体后的个体遭遇之作,填补国内出版空白。从土木工程师到清洁工,书写时代剧变下高级知识分子的坠落,当代乌克兰困境的惊人写照

◎卡夫卡式的生存寓言,真正的“无依之地”,全人类的命运缩影

◎高口碑、催更不断的“马里乌波尔三部曲”之三,豆瓣年度高分图书、获奖无数的系列全新作。(前两本悉数斩获单向街书店文学奖,《中华读书报》、凤凰网读书、搜狐文化、人文社科联合、探照灯书评人等年度好书)

◎叙述方式迷人,每一页都是人物命运的急转弯,比虚构更魔幻、更残酷的非虚构作品

◎如果说《她来自马里乌波尔》《暗影中的人》是上一辈的故事,那么《娜斯佳的眼泪》则是我们自己的故事,它并非发生在遥远的过去,而是发生在触手可及的当下,遍布世界的各个角落。只要这世上仍有战乱,这世上就会有娜斯佳。

------------------------------------------------

★媒体评价

一部当代东欧版《奥德赛》……《娜斯佳的眼泪》中满是主人公对未定身份的反抗,无穷无尽,她的煎熬与痛苦也永不停歇……对人物形象和社会的呈现细致入微、立体多元,书中对那段历史未作评论,但一切尽在字里行间。

——《南德意志报》

德国文学中很少见到乌克兰女清洁工的形象。娜塔莎·沃丁用《娜斯佳的眼泪》填补了这一空白,她的笔下是众多东欧女性的共同经历。她以一种冷静而极度准确的笔触还原了那种窒息感。

——德意志广播电台

一部伟大的作品。娜塔莎·沃丁这本书可以说是东西方世界拉扯的缩影。

——《斯图加特日报》

娜塔莎·沃丁并没有把娜斯佳的故事变成自己的故事,她一直保持着距离……但人们仍然被深深打动,显示了作者高超的写作技巧。

——北德意志广播电台

太不可思议了。看完被这个女人深深折服。

——《Brigitte》杂志

《她来自马里乌波尔》《暗影中的人》之后,娜塔莎再次证明了她的笔触可以在人类痛苦边界上抵达的深度。

——《自由报》

娜斯佳的故事堪称典型。她是无数东欧人的缩影,她们是帮助西方家庭运转的照护者、清洁工和管理员,但从未在那里站稳脚跟。和《她来自马里乌波尔》一样,娜塔莎选择了一个易被文学忽视的群体和话题。……一本意义非凡的杰作。

——德意志广播电台文化频道

用户评论
21年读到第一部《她来自马里乌波尔》,当时相对小众,写作为强制劳工被裹挟到第三帝国的母亲,非常喜欢,各种地方大推特推。22年时势变化,大家都知道了马里乌波尔,唉,书的幸运如果可以换来和平就好了…第二部写父亲的《暗影中的人》,弱了一点,担心会不会三而衰。新星这两年也循着这个路线出了《我们遗忘的一切》《未弃之物》,前者写后辈重走二战后德国被划归波兰土地农民的西迁路,后者是波兰儿子整理母亲的遗物,我很喜欢前者,也是国内绝少提及的人群,后者有点细碎,进入需要更多知识储备。现在第三部来了,抛开父母写了一个全新的乌克兰女人的故事,太跌宕起伏又真实细节了,细节多到这绝不可能是假的,而人生真是多磨难,想想故事的结束战争还没开始,娜斯佳的后续会怎样呢,很想知道
娜斯佳碰巧是“我”决定雇佣的下一个按响门铃的人,然而她的命运、经历却绝不是随机的。她严以待己来对家庭做最大限度的支撑,这也反向支撑着她自己的信念;她的整个认知体系,看似在东西间飘摇,却其实始终保持着最原本的坚固与荒凉;她和那些移民一样,身体离开了,灵魂却留在那里,而搭上婚姻命运赌来的合法身份,又让她的境遇成为故事最初模样的翻版......娜斯佳的眼泪,是对祖国的乡愁。
①非常喜欢娜斯佳,她的人生几乎可以写一本魔幻现实主义小说了(乌克兰拖拉机简史?但风格应该是南美的),她对独处和读书的依赖也让我非常容易跟这个人物建立共情;②安德烈的女儿离开东欧进入自由主义文化之后被物质滥用所吞噬的部分让我想起了凉山;③结局也充满讽刺,一个无法留在德国的乌克兰女人成了无法回到乌克兰的德国女人;女人没有祖国。
20世纪那个制度的建立和崩溃改变了千百万人,而当某种邪恶被消灭,所谓自由降临时,对于娜斯佳而言并没有多少变化,这个世界依旧是敌意和艰难的,女性需要依附的东西太多,而真正的独立又是如此虚假,这才是女性的真正困境。
三部曲的最后一本。不管是作为乌克兰高级工程师的娜斯佳,还是作为德国中产家庭女佣的娜斯佳,身上的斯拉夫悲剧和社会主义悲剧那么互斥又那么融洽。 人们总说如果时间拉得够长,历史就是不断重复的。但看到本书结尾我完全不这么想了—— “不久前她(娜斯佳)申请了德国国籍,但并不打算永远留在德国。她只是为以后保留一条畅通的逃生路径,以防自己家乡发生新的灾变,比如新的饥荒、新的内战或者新的独裁统治。” 一语成谶,新的战争降临在她的国家。历史并没有那么遥远,历史就是今天。不知德国身份是否给娜斯佳及她的家人带来了庇护。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我们假装欲望那些我们并不真的欲望的东西,所以对我们来说,能发生的最可怕的事情就是我们真的得到了那些我们欲望的东西。人生最大的悲剧就在于得到了想要的东西。娜斯佳身份的认同与国家机器带给她的恐惧感让其在德国始终也只是一个旅人,其次,俄罗斯得到了自由,但那真的是他们想要的吗,或者说所发生最可怕的事情就是真的得到了自由
三部曲最后一本 意犹未尽
一个丢掉了根的人如何寻找自我的身份认同。“她总是用一种私人化的立场来看待自己与机关之间的关系,她坚信,机关也是这么看待她的。她常常花好几个小时去揣测机关对自己的看法和印象,绞尽脑汁琢磨他们会向她询问什么、她该说什么、最好不要说什么。我没有办法说服她,德国和乌克兰以及苏联是不一样的;再说,对于一个大半辈子都生活在极度匮乏中的人来说,别人的善意很快就会超过她的承受限度,到了某个时刻她就不得不出于一种自我保护而拒绝这份善意,以此挽救岌岌可危的自我定位;在这个体制中的某个位置上工作也好,融入这个社会、融入社会主义大家庭也好,对她来说都是天方夜谭。”
作者的介绍栏写的是,“德语作家、德俄翻译家,苏联强制劳工之女。”每个标签背后的文化与历史蕴含都是意味深长的,文字读来不免带了些沉重的情感,那是落笔再怎么斟酌试图进行举重若轻的表达都无法遮盖与隐藏的真心流露。秋天的夜晚,就是关于失落的一切。
从苏联时代来到冷战时代,娜斯佳失去了工程师的工作,婚姻失败,女儿生下孩子后出走荷兰,母亲去世。走投无路下选择成为一名家政女工,躲避被遣返命运的乌云时长笼罩着她,她拒绝融入德意志的西方社会,极度节俭供给乌克兰的亲友们。她为了拿到身份与人渣结婚,背负巨额的债务,她的生活被资本主义冲击,却没有任何归属感。最后娜斯佳拿到了德国身份,拿着旅游签证回到了乌克兰,末尾她写道害怕国家的变动,那么此时此刻她是否因德国身份儿再次获得庇护呢。我们永远不要忘记时代的苦难,因为我们存在于时代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