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 中国士绅的封面

中国士绅

费孝通

出版时间

2011-03-20

ISBN

9787513506021

评分

★★★★★
目录
精彩样张:
“士绅”这个词,指的是在中国传统社会中占有一定地位、发挥一定功能的一个阶层。这里所谓的“传统社会”是指临近公元前3世纪时封建制度解体之后,由中央集权一统天下的帝国时期。士绅阶层有其自身的发展历史,只有通过这一历史,我们才能了解其特征。
本书所讲的士绅阶层有时也被称为“士大夫”。实际上,虽然士绅阶层与士大夫群体紧密相连,但仍应把他们区分开来。出身于士绅家庭,并不能确保此人将来一定会成为中国传统社会中的文人或官员。在封建时代,情形便不大一样。封建时代的贵族和平民之间存在有不可逾越的鸿沟。“士”和“大夫”虽然处于统治阶级等级体系的最底层,但他们仍属于统治阶级的一部分,并拥有真正的政治权力。但封建制度解体后,政权不再分散,而是集中在最高统治者一人手里。为了实施管理,最高统治者需要辅佐。这种辅佐是由官吏来提供的。因此,这里的官吏不再是统治者的家族成员或亲戚,而是他的雇佣,即仆人或者统治工具。
封建制度解体后发生了另一重要的变化,皇权成为强者、权力追逐者竞相争夺的目标。在封建制度下,政权分配给统治者的亲戚和家属,出生在贵族家庭之外的人是平民,他们永远没有机会登上王位,没有机会触摸君王的神圣用具,甚至连看的机会也没有。平民要想成为皇室的成员就像女人要变成男人一样不大可能。但是,封建制度解体后,任何人都有可能成为皇帝。这样,政治权力就成为大家争夺的目标。历史学家司马迁描述过这样一个故事:秦朝(公元前221年—公元前206年)时的项羽在观看皇家列队时对他的朋友说:“彼可取而代之。”从那以后,争夺政治权力的斗争从来就没有停止过。政治权力在人们的眼里已成为竞相猎取的宝贝,要做大买卖的就干这个。
不幸的是,中国封建制度里解放出来的政权,固然不再专属一姓、万世一系了,但是到现在还没有找出一个夺取政权的和平方式。我们一说起夺取政权,就忘不了“揭竿而起”的内战手段。武力争夺的方式下,政权变成了“成则为王、败则为寇”的夺宝对象。夺来夺去,以暴易暴,总是极少数人统治着其他的人民,专制的皇权并没有在政权的传承和接替中发生任何性质上的改变。我们不像英国——杀了一个皇帝,皇权减少了一些,民权抬了一些头;赶走一个皇帝,皇权又减少了一些,民权再抬一些头;最后竟成了个挂名皇帝,取消了皇权——但是,在传统中国只有“取而代之”的故事,流的是人民的血,得到宝座的却是少数幸运的“流氓”,像下层农民出身的汉朝开国皇帝刘邦、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等一派人物就是。在官方修撰的史籍上,固然有着一脉相承的正统;可事实上,大小规模的内战和肆无忌惮的冒险者恐怕是经常的现象,史不绝书,不断挑战着统治者的权威。

显示全部
用户评论
erosion一章今日看也不过时。
士农工商,国之四民。这本《中国士绅》对士农工商都有论述。去年创作《不教的教育·开心国学》时,查阅到费孝通的《乡土中国》之《礼治秩序》,深为叹服。以前只知道费老是知名学者,自此才算领教了费老的见识。
本书主要针对外国人或对中国传统社会知之甚少者,而且也有译者误把《孟子正义》的作者归于刘宝楠这样的错误。但费先生的宏观和准确,还是要打五星,而且英文很有用。
个人希望学科著述能提供详实缜密的论证辨析,方便初级读者作简要的知识补充和和逻辑上的确证。书一如继往的通达流畅,但可能受限篇幅,缺少论证体现的结论未免不够通彻彰明。相比之下唯物论那套赤果果硬生生的物质理论更能满足人的理性诉求
中国的发展问题几百年几千年也未改变,也不会改变
在今天的社会里,我们应该深刻思考作为“士”的知识分子的社会责任!
挺好
士绅阶层的论断应该是来自于此,金观涛应该是受到这个表述的影响。其实真的挺难想象1949以后的社会阶层与之前几千年比有了多么翻天覆地的变化,今日的村干部显然已经和士绅不一样了。 此外还有一个有点意思的发现:中国古代是文人当官,今天都是理工科的当大官了,极速反转。
喜欢这本书。
读上三五遍 镀我金刚钻 思绪简直复杂多到已快悟道 书有此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