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 1945的封面

1945

[美]迈克尔·内伯格

出版时间

2018-12-31

ISBN

9787513920681

评分

★★★★★
书籍介绍
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世界历史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这一年,杜鲁门、丘吉尔、斯大林等世界级政治家在波茨坦会议上共同决定战后世界的命运。然而,这场会议背后的博弈和策略,以及世界各大国在重建世界秩序中的角色和地位,都值得我们深入思考。
作者简介
迈克·内伯格,美国陆军战争学院历史系教授及国家安全与战略研究协会首任主席,致力于现代军事史、战争与社会、美国史和世界文明等领域的研究。他出版多部关于两次世界大战的著作,深入探讨英、美、苏等大国间的博弈。代表作有《自由人之血:1944年的巴黎解放》等,多次获奖,为军事史和历史学领域作出重要贡献。
推荐理由
《1945》这本书通过深入的历史分析,详细记录了1945年这一关键年份的世界政治、经济和文化变迁。它不仅为我们展现了战后世界秩序重建的全过程,而且揭示了不同国家领导人的决策逻辑和策略。这本书不仅是一本历史著作,更是一本思考国际关系、政治哲学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佳作。
适合哪些人读
对二战历史、国际关系、政治哲学感兴趣的读者
希望了解战后世界秩序重建过程的读者
对历史研究方法和历史思维感兴趣的学者和学生。
书籍脑图
目录
引子
第一章 走出富兰克林·罗斯福的阴影
第二章 打出一个二连击,直中俄国人下颚
第三章 和俄国打交道,“一匹马你得买两回”
第四章 这场战争的结束,可能会比上一次还要令人失望

显示全部
用户评论
二战接近尾声,但日本仍负隅顽抗,欧洲则满目疮痍,遍地废墟,同盟国该何去何从?下一步该做些什么?这些构成波茨坦会议的主要议题。本书对会议全程做一个全景式/全程式的概览。作者通过详细的史料梳理,试图向读者阐明:与其它会议相比,这次会议有两个显著的特点,一是与会各方都将一战后的凡尔赛和约视为失败案例而引以为戒;二是与会方虽然是盟国,但具有完全相左的意识形态。会议的很多讨价还价过程以及最终结果都与这两个特点密切相关。考虑到上述这两个特点,最后会议达成了共识,促成了二战的最终结束,成功的使战败国恢复秩序并走上复苏之路,以及使联合国最终成立并发挥作用。从这几个方面看,作者认为波茨坦会议无疑是成功的。
简直就是一部绥靖史
很一般,可看可不看
我总有世界上其他国家都是任这三个骄傲的胜利者摆布的感觉。还有,尽管如今形势和当年大不相同,我还是觉得乌克兰的泽连斯基可以向杜鲁门好好学习一下。
关于波茨坦会议前后西方大国谈判的思维方式乃至手段
全书以波茨坦会议里巨头间博弈为叙述中心,发散到英美苏政治经济军事影响、三巨头本人行事风格、国内党派争斗,作者跳出堆砌引述注释的写法(一个参考资料都没有?惊呆!),加入戏谑和评论,保障文本流畅和趣味。二战结束新秩序待建(本质是新旧统治换手),如何不重现1919年凡尔赛和约的愁云惨淡,英国如何借美国维继在欧洲大陆衰退的统治力、美国如何依靠曼哈顿计划在太平洋战场与苏联的角逐中胜出,苏联如何复仇和收编东欧,柏林废墟外波茨坦的会议要解决上述问题。书中看到斯大林的极度谨慎和出色的情报治国,视复仇与建立东欧新秩序同等重要的地位,不忘对中国的干预;得益于布雷顿森林体系支撑,临危接替的杜鲁门有不疾不徐施展美国谈判统治力的底气;丘吉尔的絮叨沮丧无力和落选,反映出经济政治影响力式微的帝国,在战争余烬中交出了领导权
历史的新秩序,往往都会埋没在历史的尘埃中。 我们需要关注的是是历史中的宏观结果还是微观的细节呢?
该了
书籍解析
立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