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 人类学讲义稿的封面

人类学讲义稿

王铭铭

出版时间

2019-02-01

ISBN

9787513921589

评分

★★★★★
书籍介绍
在当今全球化的背景下,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与碰撞日益频繁。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的社会现象和人类行为,对于我们构建和谐社会、促进文化交流具有重要意义。《人类学讲义稿》为我们提供了一把钥匙,帮助我们打开人类文化的宝库,探索人类社会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作者简介
王铭铭,人类学博士,北京大学、中央民族大学教授。其作品丰富,涵盖田野志、学术随笔、导引作品等,如《溪村家族》、《逝去的繁荣》、《人类学是什么》等。王铭铭致力于探讨古代中国的世界观、乡土文化及人类学理论,在学术界享有盛誉。
推荐理由
《人类学讲义稿》以深入浅出的方式,全面地介绍了人类学的基本理论、研究方法和重要成果。该书从人类学的起源和发展历程,到各个分支领域的深入研究,如文化人类学、社会人类学、经济人类学等,都进行了详细的阐述。通过作者对经典案例的解读和分析,读者可以了解到人类学的多元视角和丰富内涵。
适合哪些人读
1. 对人类学感兴趣的读者,特别是希望了解人类学基本理论和研究方法的入门者
2. 社会科学、文化研究等相关专业的大学生和研究生
3. 对跨文化交流、多元文化社会感兴趣的社会工作者、教育工作者和企业管理者
4. 希望拓展知识视野、了解世界多样性的普通读者。
书籍脑图
目录
说 明
致 谢
上 篇
第一章  人类学作为人文科学
第二章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分类研究

显示全部
用户评论
真的是讲稿,彼此间真的没逻辑啊,看的真的昏昏欲睡
只能说努力过了。不知道还有没有缘分。
[19秋]还是比较啰嗦的…
满满的干货啊,这样了解学科历史的大学老师能有多少?学习完人家的学科史,再看自己专业的那些论文,感觉就像看完好莱坞大片后再看《蜡笔小新》。
中篇下篇感觉是很多散落发表文章的集合
来自2019年12月8日:王铭铭老师带着批评的精神,去串联起整个人类学方方面面的脉络和细枝末节。对人类学家们独特经历和个人看法的补充,都非常精彩。 说人类学透镜,原来不止是拿着透镜去看清看懂人类的世界,还是要透过人类学的世界,看到更远的什么规律脉络。 民族志,民族学,人类学。分这么三层,比其它的分法更易理解。 语言作为一种符号,事实上对人思维的影响比我想得大得多。 哪怕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范围,研究方法看上去再重合,也完全不是一种东西。 民族志是资料收集手段,民族学是要将他们组织起来比较,而人类学就是魂灵。 只要有这魂灵,无论做什么方向,都有一种深刻的关怀与思考。 而可怕的是,在没有感悟到魂灵的情况下,就去做研究。该多片面,苍白和没有志趣阿。
最后一章很精彩 「尽管学科有区分,但人的生活总是'混沌'的」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是对人类学理想的最好表达”」 …… 学识渊博的魅力大概在于,观点的表达不仅仅是信息的传递,也是对常规思维模式的一种突破与启发。通过解构一个又一个关于事实的或者逻辑上的常识,人类学建立起普遍的学科气质,而王老在普遍中的独特气质似表露为苦闷的、历史的(甚至好古的),以及为了建构而产生的批判…… 这本书对于中国古代思想以及近代中国人类学思想充满连续性的介绍,如一场及时雨,补救了我此前人类学学习偏理论之西方、偏本土之现代的漏洞。而这一漏洞,也是在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显现的。
以后不会再读了
基本上属于2005-2012年的思想汇总,可作为人类学史脉络梳理的主要参考
飞快的翻了翻 讲义稿名副其实 其中大段大段的口语废话 同意重复 车轱辘话来回说 按照论文的体裁写 但内容达不到论文的深度 估计很多是本科高年级专题课的讲义。王的文风是我最讨厌的那种 拖泥带水的长篇大论 不见精细只觉繁复 第一开始的说明就让我觉得很厌烦了 用一个很不恰当但很符合我内心感受的比喻 就像是一个医生看见病人癌症扩散了一样 哪哪都是 臃肿不堪。内容没啥好说的 反正都那样。回想我毕业论文无论外审专家还是答辩委员会还是我导 都指出我的文章拖沓 长句太多 想来当时他们看到我的文章时也是和我一样的感受
书籍解析
立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