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 两个世界的战争的封面

两个世界的战争

[美] 安东尼·帕戈登

出版时间

2018-09-01

ISBN

9787513921985

评分

★★★★★
书籍介绍
自“9·11”事件以来,西方国家出版了大量从历史、政治、宗教、文化等角度切入剖析恐怖主义的根源的著作,本书综合了所有这些视角,并且提出了自己的观点,认为这一切都要从2500年前西方与东方的现实与思想分野开始梳理。本书以其令人惊叹的时间跨度、细腻的历史与思想分析,以及切中时弊的现实关怀,于2008年荣获美国近东政策研究所图书奖。 全书从波斯大王薛西斯企图征服希腊讲起,揭开了一场至今也未曾停息的冲突的序幕。先是亚历山大大帝,然后是罗马人,试图将欧洲与亚洲并入一种单一的文明。随着西方皈依基督教、东方部分地区接受了伊斯兰教,两种宗教之间爆发了充满仇恨的战争,每一方都宣称对世界拥有统治权。到了17世纪,基督教教会衰落后,双方的斗争从宗教转向了哲学:秉持西方的科学理性的人与那些寻求神的*终教导的人形成了鲜明的对照。 18、19世纪,几大伊斯兰帝国——奥斯曼帝国、莫卧儿帝国、萨法维王朝——逐步瓦解,西方也逐步控制了亚洲的大部分地区。结果促成了将伊斯兰生活与西方现代生活的尝试,这在伊斯兰世界中的改革者与传统主义者之间引发了冲突,一直延续到今天。 在人类历史上,西方与东方之间的历次战争不仅是历时*久、代价*的战争,它们过去曾经,而且将来也会继续塑造着现代世界。 安东尼·帕戈登(Anthony Pagden) 曾在牛津大学、剑桥大学、哈佛大学和欧洲大学学院任教,现在担任洛杉矶加利福尼亚大学的政治科学和历史学杰出教授。已出版多部关于欧洲民族及其海外帝国的历史著作,包括《帝国的重负:1539年至今》(The Burdens of Empire:1539 to the Presemt, 2015)、《启蒙运动:为什么依然重要》(The Enlightenment: And Why It Still Matters, 2013)。 方宇 北京大学历史系学士,韩国成均馆大学东亚学术院硕士。
目录
致 谢
前 言
第一章 永恒的敌意
第二章 亚历山大的影响
第三章 公民的世界

显示全部
用户评论
毫不掩饰以启蒙价值观评价宗教冲突,在今天非左即右的政治环境中倒显得十分古怪而有趣。作者可以说是一种“人性原教旨主义者”,对任何宗教都毫不留情,但反而因此认为东西方冲突无法解决,开出来的药方也是在基础建设、医疗、教育等这些low but solid的层面上,或许会真的有效,或者说,还有什么更好的改善局面的方法吗?
帕戈登,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历史学教授,恐怕也是教授世界史。这部书,大体上还是将焦点集中在地中海上的希腊、罗马与波斯、穆斯林、奥斯曼土耳其,以及近代以来的一系列的战争。如果,我们将东方解读为小亚细亚到波斯高原,大体能够理解作者所谓东方,虽然书中言及中国,不过是保留在传教士对于中国的描述,而且一方面盛赞中国的富裕和文化,另一方面又蔑视中国的停滞,这种蔑视恐怕也与对于东方帝制的仇恨有关。当然,这部书关于欧洲与西亚的斗争梳理,仍然能够帮助那些不了解这些地区历史知识的朋友所有帮助,但是对于了解更多的内容就没太大的帮助了。毕竟,作者的焦点集中在与欧洲人竞争的西亚民族,而不是亚洲的其他民族,比如匈奴、蒙古以及更多的帝国与民族,这就让这部书显得有趣,欧洲将文明带给亚洲,而亚洲则是残暴的,或许是文明的偏见。
南京。worlds?很大程度上只是东亚读者眼中亚伯拉罕宗教莫名其妙的内讧而已,连作者毫无掩饰的欧洲中心论都显得有些无足轻重。
了无新意,陈旧腐朽的观点该被扫进故纸堆了,不推荐
听说本书因“封面裸露”而遭禁,这真可笑又冤枉。不过就全书的书写而言,作者驾驭这一主题时表露的雄心太大,旨在从东西方“永恒的冲突”中提炼出某种历史哲学,但所谈新见不多。对它所面向的公众而言,可能知识点太密集,但在内行看来,这些又多不过是已知的。书中所说的“东方”,偶尔指中国、俄国,但主要还是指中东;作者虽是美国人,但鉴于他所持的启蒙主义态度,其立场更接近于西欧人。
东西方的差异自希波战争开始就不断被“西方”建构,西方象征自由民主,东方代表专制独裁。但这种建构本身是脸谱化的,需要警惕
强盗逻辑的代言人
串了下东西方历史,没什么新意
通俗易懂,语言流畅不失幽默,穿插了很多时代的众多人物的话语引用,可读性强。推荐。
额,读了就知道,还是别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