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 奥斯曼帝国的封面

奥斯曼帝国

[英] 卡罗琳·芬克尔

出版时间

2019-07-01

ISBN

9787513924283

评分

★★★★★

标签

历史

书籍介绍
奥斯曼帝国,一个曾经辉煌一时的帝国,其兴衰历程一直是历史学家和普通读者关注的焦点。本书以丰富的历史资料和独到的视角,为我们描绘了奥斯曼帝国的全貌,让我们得以窥见一个帝国的崛起与衰落背后的复杂因素。
作者简介
卡罗琳·芬克尔,英国伦敦大学亚非学院奥斯曼史博士,是奥斯曼研究专家,曾在伊斯坦布尔生活多年。她的著作涵盖土耳其语写作的《战争的管理》和《奥斯曼及其周边地区的地震》。译者邓伯宸、徐大成和于丽均具有丰富翻译和编辑经验,分别毕业于台湾成功大学、海洋大学和南京大学,研究领域包括世界史和奥斯曼研究。
推荐理由
《奥斯曼帝国》一书以其详实的历史资料和深入的分析,为读者展现了一个横跨三大洲的帝国从兴起到衰落的完整历程。书中不仅详细叙述了奥斯曼帝国的政治、军事、经济和文化发展,还揭示了帝国衰落的多重原因,包括内部矛盾、外部压力和改革尝试的失败。对于历史爱好者、尤其是对中东地区历史感兴趣的读者来说,这是一部不可多得的佳作。
适合哪些人读
对中东地区历史感兴趣的读者
历史爱好者
对奥斯曼帝国及其衰落原因有深入了解需求的读者
希望了解不同文明交流与碰撞的读者。
书籍脑图
用户评论
这是一部获得了土耳其文化界认可的奥斯曼帝国通史,不仅在土耳其本国作为景点读物推广,更是获得了帕慕克的推荐,这本书难能可贵之处就在于,它脱离了西方视角中的奥斯曼世界,而是回归奥斯曼的后裔的视角中并且结合众多不为人知的史料讲述了一个别样的奥斯曼帝国。
好书,不以西方视角,也不以现代化视角讨论奥斯曼帝国,内容特别全面,汗青堂系列少有的干货满满的一本。缺陷是看前言时非常期待对奥斯曼社会生活的叙述,但实际上特别少。对奥斯曼艺术很感兴趣的我也只找到两处艺术的描绘。
二刷毕。漫漫六百页,前半本文笔委实不敢恭维。转折突兀,内部着墨太多,却又细节模糊,分析浅尝辄止,嬗变隔靴搔痒。亮点在于后半部分的西化改革。即17世界的外部世界,奥斯曼帝国转型期(又对外扩张为主转向内部维持)的税制改革。 相比《奥斯曼帝国六百年》,这本后半部分更优。
卡罗琳·芬克尔认为奥斯曼帝国是一个另类的帝国,他是阿拉伯人的征服者,也是拜占庭帝国的终结者;他是基督教世界恐惧的狂战士,也是伊斯兰世界的扛大旗者;他打断了欧洲世界的贸易渠道,也成为麦加麦地那的守护者;他把伊斯兰教的信仰最大限度的传播到欧洲;他也客观上促进了欧洲基督教世界的大航海。 奥斯曼帝国的政治体系是相当复杂的,突厥传统的中央控制系统和本土的地方政治模式有了极大的对立。游牧民对中央集权有自己的体会,奥斯曼人并不是简单的牧羊人一样,不是常见的那种漫无目的的生活方式。
与Patrick Kinross的〈奥斯曼帝国六百年〉交互着读尚觉不错。Finkel立基于奥斯曼视角,利用了大量本土历史文献,细节更趋饱满丰富,印象深刻的譬如第八章瓦尔瓦尔阿里的一份自传,提供了有关少年征召制度和奥斯曼官员升迁的有趣资料。不过鉴于Finkel是研究17世纪奥斯曼的专家,这本通史在各时段的篇幅安排上也就有了畸轻畸重之弊,譬如对科普律吕家族上台前的杰拉里叛乱时期着墨极详,细节之琐碎足令不熟悉奥斯曼史者如坠五里雾中,所以即便全书材料精详,史观新颖,若无基本的史实储备,阅读起来怕是不易上手。
好啊
卡着除夕夜给读完了,很容易让人觉得枯燥的一本书,但是写得很扎实。 自一个小小的游牧部落开始,这把名叫奥斯曼的弯刀开始乍露锋芒;直到15世纪夺下东罗马帝国最后的堡垒,16世纪兵临维也纳城下,这把弯刀的杀意令整个欧洲胆寒;而它慢慢随着时间腐朽,不再出窍,直到这个帝国在一次次丧权辱国的条约中失去它的土地、它的财产,最后的奥斯曼人振臂高呼,呼喊声中,依旧有当年叱咤欧亚大陆的影子。 了不起的历史,令人尊重的国家。
叙事太啰嗦,充满既多又无趣的细节。
另一本。
内容很详细 不过人名太长 各种帕夏换来换去 着实不好记忆
书籍解析
立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