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 壬辰战争的封面

壬辰战争

[加]塞缪尔·霍利

出版时间

2019-06-30

ISBN

9787513924764

评分

★★★★★
书籍介绍

一场波及中国、日本、朝鲜,乃至东南亚诸国的大战

东亚海洋势力与大陆势力的第一次交锋

新兴强国与古老帝国之间的霸权竞逐

它改变了中日朝三国国运,重塑了17世纪东亚政治格局,影响及于今日

理解了壬辰战争,就理解了现代东亚国际关系的历史根源

◎ 编辑推荐

《壬辰战争》是一部史诗,一部关于朝鲜这个“美丽而悲伤的国度”的史诗。1592 年,刚刚统一日本的丰臣秀吉在野心的驱使下,入侵朝鲜半岛。战争初期,日军进展顺利,短时间内便连克朝鲜三都——汉城、平壤、开城,兵锋直指鸭绿江边。关键时刻,明朝万历皇帝决定出兵援朝。中朝联军在一系列陆战、海战中大败日军,双方陷入僵持。经过反复和谈与厮杀,日军最终撤退,中朝联军取得最后胜利。

壬辰战争是一场名副其实的大战,东亚诸国均卷入其中,动员的兵力和战争的惨烈程度远超同时期欧洲任何一场战争。它重塑了17世纪初的亚洲政治格局。此战过后,明朝进一步衰弱,并最终灭亡;朝鲜王朝进入漫长的黑暗期;丰臣政权元气大伤,德川家康趁机夺取日本统治权,在江户建立幕府。壬辰战争是东亚的悲剧,给朝韩带来了难以磨灭的心理创伤;时至今日,它仍然直接或间接影响着东亚国际关系,尤其是日朝韩关系。

◎ 内容简介

《壬辰战争》一书综合运用中日朝韩史料,全面、客观地描述了发生在16世纪末的日本侵朝战争。1592年,刚刚统一日本不久的丰臣秀吉在野心的驱使下,动员15万8800名远征军入侵朝鲜半岛。他的最终目标是建立一个囊括其所知的整个世界的庞大帝国。战争初期,日军一路长驱直入,短短一个多月便攻下朝鲜三都汉城、开城、平壤,进抵中朝边境。危急时刻,明朝万历皇帝当机立断,决定派大军支援朝鲜。明军在平壤大败日军小西行长部,随后一举收复三都。与此同时,朝鲜名将李舜臣在半岛南部海域屡挫日军水师;朝鲜各地义兵蜂起,四处袭击日军补给线。日军战事不利、兵力不足、后勤不济,陷入孤立无援的境地,只能退守半岛东南一隅。最终,随着丰臣秀吉的过世,日军全面撤出朝鲜半岛,壬辰战争结束。这场战争不仅给东亚各国人民带来了灾难,也对历史产生了深远影响。此战过后,旧势力纷纷衰落,新势力渐次崛起,东亚地缘政治格局发生了巨变。

◎ 媒体推荐

☆引人入胜的作品,小说般的阅读体验。——荷兰《国际亚洲研究所通讯》

☆文笔与谋篇布局俱佳。——韩国《中央日报》

☆宛如一部史诗,生动描绘了一群多姿多彩的历史人物。——《韩国时代报》

☆恢弘之作!——香港《南华早报》

塞缪尔•霍利(Samuel Hawley)出生并成长于韩国首尔,在加拿大皇后大学取得学士、硕士学位后再次返回东亚,旅居韩国、日本,2007年以后在韩国延世大学任助理教授。霍利著述颇丰,主要作品有《隐士的国度》《在朝鲜的美国人》等。

译者方宇,北京大学历史系学士,韩国成均馆大学东亚学术院硕士。

目录
新版序言
前 言
关于日期的说明
第一部分 东亚三国
1 日本:从战国时代到世界强权

显示全部
用户评论
看在这题材的书不多见的份上,多给一星。实在是太烂了……
平庸之作,三星及格。 这场战争日军失败有四大原因,首先是后勤补给不够,尤其在寒冷的朝鲜冬季。其次是丰臣秀吉死了,大名们不想打战了,注意放在夺位了。第三是朝鲜的抵抗,尤其是李舜臣的率领的水军。最后是纸老虎大明的入朝作战。
读的试读版,没必要看完整版了 @2019-08-03 20:53:04
可以说是整个历史学习期间最感兴趣的一个事件,阅读过很多相关作品和资料,但很抱歉,全书对明朝的轻视确实难以接受,对明军将领的无端指责,对中方相关材料的质疑,一些历史事件的错漏,给这本书打了很大的折扣。
1592年壬辰年明万历十七年,此时的明朝正处于明万历新政之后,后戚继光时代,日本战国时代后期,丰臣秀吉刚刚统一日本,朝鲜李朝宣祖在位第二十五年,东西党争日渐激烈,从壬辰战争到丁酉再乱,历时六年的壬辰战争,成就了两个人物,一个是李朝的李瞬臣,另一个是日本的德川家康,日本并未到对明朝起到实质的威胁,但耗时太长,国库耗尽,此后的明朝,开始了为时二十年的国本之争,神宗不朝,建州崛起,后金建立,东林党和阉党之争愈演愈烈,朝鲜方面,东西党争演变成四色党争,导致后来光海君叛明,仁祖反正,及再之后的皇太极两争朝鲜,日本方面,丰臣秀吉死后,德川家康赢得了最终的胜利,日本进入了长达三百年的德川幕府江户时代……此书叙事完整,细节明确,但史料引用有多处错误……
水平一般,作者说日本人很勇猛,朝鲜人很厉害,明朝很无能,屁股太歪,在明王朝尚未崩溃时期,武器基本相当的情况下,丰臣秀吉的只是梦想而已,当然日本战国时期的军队战斗力还是有一些的,初期推进的速度也是很快的。
文笔流畅加分,可以当小说看,具体细节考证太差了,甚至不如马伯庸那本《中日决战朝鲜》的故事书。 本书有一个很重要的观点,就是壬辰倭乱中朝鲜能赶走日军是朝鲜自己的功劳,归根结底是利用水师和义军打击补给线。明朝只是加速了日本的撤退,而且明军的到来并没能组织日本在釜山修建倭城。这个观点我是支持的,就像抗日战争的根本因素是中国的游击战而非美国的太平洋战争一样。什么都不懂的人就喜欢说大明天下无敌,全亚洲都是大明的狗,见不得说大明的不好。 紧接着,丁酉倭乱的胜利因素绝对是明朝的介入,这是作者没有看到的。当日军的目的从征服变为占领,朝鲜凭自己的力量不可能赶走日军。 日本两次入侵在perception上有很大出入,这两次战争或许可以结合David Kang的观点,对天下体系的稳定性进行实证研究。
近期买过的最上当的一本书,简直都对不起封面设计师。这个作者好像完全不懂汉语和日语,翻了一下参考文献,没有任何一本汉语或者日语的原始史料,只有一些二传手的英文文献和少量的韩国文献;写出来的东西矛盾多多错漏百出。最是好气又好笑的是,这家伙自己抄错把第二次平壤会战中明军的斩首数多加了一个零,然后开始批判明军喜欢杀良冒功,“朝鲜王国依靠自己的力量也足以抵抗丰臣秀吉的军队。事实上,明朝的援军没有起到任何决定性的正面作用。”接下来更加典中典的是,这家伙开始跟五四新人类一起唐突一转批判中国文化和汉人“民族性”有问题了。这下我算是知道为什么这些年来对北美汉学的次世代多有批判了,确实有够拉胯。
为了面子而发起的战争,却成了三国的痛。中国在后来的日子忌惮日本而抗美援朝。
在狂热的大背景下个人犹如蝼蚁。这个背景明明是由一个个个组成的但这一个个个人在大背景前又如此这般无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