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 最后一站:奥斯维辛的封面

最后一站:奥斯维辛

[荷] 埃迪·德文德

出版时间

2020-12-01

ISBN

9787513931519

评分

★★★★★
书籍介绍
在本书中,作者埃迪·德文德以第三人称“汉斯”的角度讲述了他在奥斯维辛集中营骇人听闻的亲身经历。在那漫长的16个月,他们每天都面临着繁重的体力劳动、微薄的食物、少之又少的休息时间,死亡随时都有可能降临。然而即便在这形同地狱的残酷环境中,依然闪耀着动人的人性光辉:囚犯之间的相互扶持、夫妻之间永恒的爱恋、在重压之下为捍卫自由而做出的努力,以及向世人揭露纳粹罪恶的决心…… 这是唯一一部在奥斯维辛集中营中创作完成的作品,正是这种“在风暴中心写作”的即时性,使这个故事显得与众不同。它没有经过任何润饰,也没有受到任何政治干预,以其公正、客观的纪录,为后世学者研究集中营大屠杀提供了第一手资料,具有重大的历史价值。 埃迪·德文德(Eddy de Wind,1916—1987),荷兰心理学家、奥斯维辛集中营幸存者。1943年9月14日,埃迪·德文德和妻子弗里德尔被驱逐到奥斯维辛集中营。1945年1月27日,奥斯维辛终于解放,夫妻两人却不幸失散。在这之后,埃迪留在了奥斯维辛,照顾其他幸存者,并记录下他在集中营16个月的骇人经历。1945年7月24日,埃迪返回荷兰,奇迹般地与弗里德尔重逢。两人勇敢地重启生活。然而由于战争的创伤过于严重,在离开奥斯维辛12年后,两人遗憾分手。1987年9月27日,埃迪因心脏病去世,享年71岁。
目录
用户评论
【2021005】3.5 奥斯维辛的“劳动带来自由”标语最震撼人,第一次听到是在马哲课程上,这是一句充满暗示和危险的口号。重新再看了纳粹对犹太人的系统性屠杀、种族迫害。“在雪地中凄惨地死去,宇宙都不会因此而受到干扰。”看结束部分图片时,埃迪的结婚照是不是也在《奥斯维辛的摄影师》里出现过?
非常佩服那些在残酷岁月中挣扎着活下来,并且还能把这些内容记录成书的人,因为跨越困境本身就是一种勇敢,而能把这段经历去做分享,这本身就是另一种大爱。这本身唯一的缺憾大概就是,对我来说太沉重,读完之后会有点缓不过劲来,然后不想再重看。
惨绝人寰,冷酷的死亡叙述,人的精神韧力和复杂性如此深不可测
亲历者的亲历之书,没有太多的文学处理,更多的是那些琐碎日常的见闻和感知,这份沉重是因为绝对的真实和只有经历者可以控诉的真相。
Mijn verhaal vanuit het kamp cy. 对残酷的欲望,每个文明人自幼以来就被环境和教育不断压抑着,如今在德国人民中得到了释放。民族社会主义道德,加上酒精,可以直接把人变成魔鬼。说实在的,魔鬼都会觉得自己被侮辱了,毕竟魔鬼只是个坦荡的复仇者。(钓雪按:魔鬼会变成天使的模样的呀。)它只有在对方应该被惩罚的时候,或者像《浮士德》里面那样通过买卖合同被赋予了正当权利的时候,才会动手。而纳粹对这些无助的受害者所作所为,丝毫没有任何正义可言。
关于奥斯维辛书里比较特殊的一本。当时写就而非事后回忆;种种地狱景象之外,还写了作为信仰的爱,地狱里真正的神迹。 @2021-01-04 07:44:06
写于德军撤退后,这时作者还没有离开奥斯维辛。多次使用反讽,the experiencing I与the narrating I多次产生分裂。用第三人称而非第一人称的方便之处:可以随时跳入他人的意识。虚构一个叙述者能隔开可怕的事件,这个距离不仅有利于亲历者冷静叙述,还有利于读者在反讽性的距离中延长反应时间。
奥斯维辛,人间炼狱。
哪怕在奥斯维辛里 男人可以是劳动力 女人却只能是工具 弗里德尔信中描述的对女性做的实验 而得知绝育实验后 埃迪非常担心妻子也被拉去做实验 看到那句话就隐隐有了非常不适的预感 果然 离开了奥斯维辛 他有充分的理由离婚 书的最后专门写出他和现任妻子生了三个孩子 这一切都让我毛骨悚然 “人”吗 是“人”啊
人性中到底隐藏了多少邪恶因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