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 欧洲的创生的封面

欧洲的创生

[英] 罗伯特·巴特利特

出版时间

2021-05-01

ISBN

9787513933582

评分

★★★★★

标签

历史

书籍介绍

1994年沃尔夫森历史奖获奖作品,从边缘地带、宗教、人口、贸易、军事、文化等方面的变化着手,讲述欧洲是如何成为现代欧洲的。

◎ 内容简介

在中世纪盛期,欧洲发生了一股内部征服、殖民和经 济增长的浪潮,由此,欧洲从一个由独立小社群组成的世界变成了一个由各具独特文化的强大王国构成的网络。在这本引人注目的著作中,作者罗伯特·巴特利特生动地展示了欧洲自己就是殖民的产物,如同它后来成为殖民者一样,还展现了这对塑造欧洲大陆和当今世界的影响。

本书出版后荣获沃尔夫森历史奖,后被翻译为德语、爱沙尼亚语、波兰语、日语、西班牙语、俄语等多种语言。

◎ 媒体推荐

关于欧洲之形成的明晰而有力的叙述……巴特利特史诗般的主题是拉丁基督教世界向欧洲边缘地带的扩张……他还强调了这一扩张对世界未来历史的影响。

—— 凯斯·托马斯《卫报》

在诸多对中世纪欧洲的重新评估中,这本是多年以来最令人兴奋的,也是写得最好的。

—— 埃里克·克里斯琴森《纽约书评》

巴特利特积累了大量文献资料。与其他作者不同的是,他用丰富的事件、名士和当代评论编织了一张华丽的“挂毯”……这是一项对塑造了西方世界的力量的技艺精湛的调查。

—— 西奥多·K.拉布《泰晤士报文学增刊》

有启发性的……一部有力量的历史作品,也是一本含蓄的、有关我们时代的小册子。

—— 保罗·约翰逊《标准晚报》

目录
导 论
第 1 章 拉丁基督教世界的扩张
第 2 章 贵族的离散
第 3 章 军事技术与政治权力
第 4 章 征服者的形象

显示全部
用户评论
所谓欧洲民族融合、打破重生,本质上就是争夺生存空间,工业革命后蔓延到新大陆和全世界,殖民主义如日中天;一站、二战、冷战之后,以全球化的名义,草蛇灰线伏延千里
9.0。不太好读。作者默认读者了解950-1350年发生在欧洲的大事记,直接插入丰富的社会学层次来剖析这个所谓的“中世纪盛期”。作者瞄准了欧洲核心区域(查理曼的帝国)向北欧(波罗的海)、东北欧(易北河以东的德意志、波兰、立陶宛)、东南欧(黎凡特和叙利亚)、西南欧(伊比利亚半岛)、西北欧(大不列颠群岛)的扩张殖民,点出了“教/修士-骑士-商人”的复合体(而非王权或者中央教权)才是欧洲的城市模式不断朝着上述边界复制的源动力。值得反复重读与咀嚼。
1994年沃尔夫森历史奖获奖作品, 探寻欧洲是如何成为现代欧洲的。
棒!几乎我想知道的,全都有了,搞清楚了欧洲殖民扩张文化的由来,关于中世纪的骑士、城堡、庄园、军事技术的阐释,这块我正在找的,讲得很透彻,是从制度、结构体系深入探讨的,一层一层剖解,什么叫干货,这就是干货,而且写得流畅好读。
我对于中世纪历史的祛魅之作。整本干货,信息量极大的前提下又编排得当,行云流水。从第一章的“即便是在今天,通过德意志人皈依的民族与通过希腊人皈依的民族之间的差异,仍然是斯拉夫世界中最鲜明的文化分歧”到“殖民化与宗教皈依有时是同义词,有时则不是”,每章都有新感悟。又及,有关于德意志地区爵衔的翻译问题我觉得可以再斟酌斟酌。
拉丁基督教世界的特征不仅表现为公共崇拜的统一性,还表现为将仪礼实践和制度忠诚——仪式和服从——加以理论上的尽管并非绝对的等同。
作者以欧洲内部的殖民过程为脉络,分析了950-1350年间欧洲的军事、宗教、政治和经济变化,剖析了殖民地的构建过程,提出了殖民者对于不同殖民地的同化手段。 对于信仰多神教的、未经过组织化开垦的处女地,殖民者大力推行基督教,以强硬的手段进行文化与宗教的替代。与其说这个过程是殖民,倒不如说是以先进的城市为模板,像细胞增殖一般开疆扩土。 而对于信仰一神教的、有组织有反叛能力的富饶地带,则以安抚手段为主,并徐徐图之,逐步侵染。一方面允许殖民地的居民维持文化与信仰,另一方面则逐步收缩非基督文化语境的生存空间,最终在殖民地形成欧洲叙事。 想必大航海时代殖民者们从自己的祖先那获取了诸多宝贵经验。10-14世纪的征服、殖民与文化变迁不仅仅促成了拉丁欧洲的创生,也是欧洲殖民主义的滥觞。
不错的通史,基本涵盖了中世纪扩张中(形式包括军事征服和文化传播)的基督教文明的社会各个方面
在中世纪晚期一个日益均质化的欧洲正在形成,从旧法兰克帝国的中心地带向不列颠、易北河以东、西班牙以及地中海东部这些欧洲边界地带扩张,带了军事、经济、宗教、族群等多方面的冲击互动。通过这种“预演”,法兰克人社会获得了系统的殖民经验,并习得如何借助军事-宗教优势、可复制的制度律法之类的事物实施征服和统治。在某种意义上,欧洲就是殖民的产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