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 巴黎陷落的封面

巴黎陷落

[英] 阿利斯泰尔·霍恩

出版时间

2021-10-01

ISBN

9787513936767

评分

★★★★★

标签

历史

书籍介绍
在18世纪末的欧洲,一场震撼世界的革命正在悄然酝酿。《巴黎陷落》带你穿越回那个动荡不安的时代,亲历法国大革命的风暴与余波。在这场历史的洪流中,权力的更迭、理想的碰撞、人性的挣扎交织在一起,塑造了现代世界的基础。本书不仅揭示了大革命的激情与悲剧,也让我们思考社会变革的代价以及国家命运的抉择。
作者简介
阿利斯泰尔·霍恩,英国知名法国史学者,屡获殊荣,包括沃尔夫森历史奖、霍桑顿文学奖以及象征最高荣誉的法国荣誉军团勋章。他的代表作品有《巴黎的七个时代》和深入剖析1916年凡尔登战役的《凡尔登战役:荣耀的代价,1916》。这些著作展现了他在历史领域的深厚造诣与独特视角。
推荐理由
《巴黎陷落》一书深入剖析了法国大革命的起因、进程及其深远影响。作者通过搜集大量原始文献,揭示了历史事件背后的细节和人性的复杂性。本书不仅重现了那个动荡时代的社会风貌,还探讨了战争失败、工业化带来的阶级对立以及这些矛盾如何最终导致帝国覆灭的关键问题。对于历史爱好者来说,这是一本丰富翔实且引人深思的作品;对于对社会变革、革命动力或国家兴衰感兴趣的读者而言,它提供了一种理解过去以洞察未来的独特视角。
适合哪些人读
对18世纪欧洲历史感兴趣的读者
希望深入了解法国大革命背景和影响的人群
对社会动荡、权力变迁及个体在历史洪流中角色感兴趣的读者
对于探讨革命动力、阶级冲突与国家兴衰问题有研究兴趣的历史学者或学生。
用户评论
从生活史的角度描述了普法战争期间的巴黎围城战乃至于之后的流血周。不是法国人自己写的有点可惜,不过资料倒是很齐全。
佳作。巴黎沦陷了两次:普法战争和巴黎公社起义。前者导致法德日后长达70年的怨恨,后者则直接撕裂了法国本已紧张的阶级关系并贯穿至今。论对法国的伤痕,后者的影响大于前者,但前者无疑是后者的导火索。作者把公社起义长期和短期两大因素分析得清晰明了。长期:拿破仑三世的改革增强了法国的国力却拉大了阶级差距,奥斯曼男爵的巴黎城建则在组织上催生了如贝尔维尔这样的“赤色”城区。短期:普法战争中国防政府为避免赤色暴动而宁愿投降,休战期间产生的新国民议会所采取的法律和政策更使无产阶级感觉受到背叛,作者评价其施政“残酷程度足以与其愚蠢程度相当”。加之裁军只裁正规军而不对国民自卫军下手,终使后者成为政府豢养而无法控制的“弗兰肯斯坦”。历史专业外,此书行文谐谑近乎毒舌,作者的文学成就也令人钦佩。
公社的背景原来如此复杂,读起来竟有南明史之感
法国在普法战争中的荣辱战败,拉开了这两个宿敌近百年争斗的悲惨序幕。普鲁士挟战胜之威建立了一个统一的德意志国家,而战争的失败给社会严重割裂的法国带来了又一场惊天动地的革命:巴黎公社起义。
中文世界里难得的对普法战争-巴黎公社的全景式描述,作者引用了时人的书信,显得极为真切,是了解巴黎公社不可多得的著作。 但是缺点也是很明显的,作者毫不掩饰其敌视无产阶级和劳苦大众的立场。凡尔赛纸醉金迷的贵人们是人,圣托诺万全家只有一张床垫的穷人就不算人了么?作者极力铺陈所谓第二帝国时代的繁华,那繁华也只是金融掮客,吸人血的贵族老爷以及宫廷弄臣的繁华,与面包都买不起的穷人有何相干?反倒是浮华的表象之下满是流脓的烂疮,文恬武嬉焉有不败之理。作者对凡尔赛军的暴行略作提点,却对公社的错行大加铺陈。巴黎淋淋鲜血,不知几许是公社所致,几许是凡尔赛军所为?
很棒的一本关于普法战争围攻巴黎和巴黎公社的书籍。读罢此书,我自己觉得巴黎公社更像一场“意外”。法国政府面对普鲁士军队的围攻,放弃巴黎,弃巴黎人民于不顾,甚至联合普军围攻巴黎公社。因此巴黎公社更像是巴黎人民的一场自救,而非革命的预演。并且,犯 叛 国罪的应当是法国“政府”,而非公社。战后梯也尔对公社的清算更多属于转移对普战争失败的泄愤,他们把本应属于对普军的复仇,赤裸裸地发泄给公社成员。所以,法国“政府”应对普法战争失败和屠杀公社成员(法国人民)负主要责任!!!
难得把严肃历史写的这么易读。巴黎,就还挺迷人。
20年时读过的《普法战争:1870-1871年德国对法国的征服》着重分析战争缘起,双方军情、战备和战争动员以及几次重要战役,当时就好奇合围之后的巴黎又是怎样的情形? 本书正好满足了我的疑问,色当战役后,路易拿破仑投降,特罗胥国防政府成立,1870年9月巴黎被普鲁士军合围。政府既害怕红色革命又不希望接受普鲁士要求割地的和平条件,在犹豫不决一团混乱中走向溃败。巴黎公社走上前台,成立的委员会人人可以讨论,但没有人服从;提出意见,却未作出任何决定,缺乏权威和集中,在一片混乱中遭镇压是必然的结果。作为前车之鉴,后来的领导者不会再犯同样的错误。
书籍解析
立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