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 KO!再见,边缘型人格!的封面

KO!再见,边缘型人格!

[日] 冈田尊司

出版时间

2022-12-31

ISBN

9787514399714

评分

★★★★★
书籍介绍

•现代出版社“再见,负能量”系列——KO!再见,边缘型人格!

冰与火,爱与恨,如何使情绪的天平不再剧烈摆动?

控制情绪,一书搞定!

•日本著名心理学家、精神科医生冈田尊司自助手册

临床心理学治疗前线的专家 + 丰富的临床经验和具体事例、结合前沿研究成果 + 简单易懂的语言 = 为读者们讲述该如何克服,治疗情绪调节障碍

人生意味着什么?

人为何而生?

什么是自我?

如何才能活出自我?

这些对人类而言最为本质的问题,正是边缘型人格障碍所针对的问题。

所以,本书致力于使读者形成这一点认识,鼓励读者思考有针对性的应对措施。

本书旨在为正苦于边缘型人格障碍的患者或其家人、老师、朋友等身边的人提供具备启发性的具体建议。可以说,这是一本边缘型人格障碍的自助手册。

——————

本书是日本心理学家冈田尊司讲解边缘型人格障碍的心理学普及读物。

书中系统介绍了边缘型人格障碍的定义、症状、如何应对等内容。作者冈田尊司从大量的临床实践总结出适合于大众识别边缘型人格障碍的方法,并详细地讲解了边缘障碍型人格的基础知识、具体的分类、最新研究成果、科学诊断标准,以及如何在实际生活中应对等问题。

•你的情绪是否总是在天平的两端来回颠倒?是否为此深陷苦恼?

前一秒还兴高采烈,这一秒却突然陷入绝望、莫名发火;

有时非常自信,有时却极力贬低自己、妄自菲薄;

昨天还渴望独处的空间,今天却又害怕孤独;

刚才还说爱我,转眼间却开始诅咒我;

本书旨在为正苦于边缘型人格障碍的患者或其身边的人提供具备启发性的具体建议。

•本书带你——

了解什么是边缘型人格障碍→患者如何自救;家人朋友如何面对并发挥积极的影响→在多方共同努力下,使心伤愈合

•边缘型人格障碍,是确立自我时的阵痛

对父母的敬爱,会使患者在自我与父母期待的自我之间,感受被撕裂般的疼痛。

与其称为一种疾病,不如说这是促使自己清算痛苦,实现重生的磨炼。

冈田尊司

日本著名心理学家、精神科医生、医学博士。

他就读于东京大学哲学系和京都大学医学部,毕业后曾长期在京都大学研究生院从事脑科学、精神医学方面的研究工作,现任职于京都医疗少年院,担任人格障碍治疗的第一线工作。此外,为了对自己进行“心理锤炼”,他还从事小说创作,作品曾荣获第20届横沟正史奖。

他在几十年的研究生涯里,接触了上万名形形色色的人格障碍患者,出版过多部心理学畅销著作,被誉为日本心理学界的“大神”。本书作为一部人格障碍研究的集大成之作,一经出版便在日本引发了广泛的讨论和热烈的追捧浪潮,长期占踞日本亚马逊心理学图书榜单第1名。

目录
序 言
001
第一章 何谓边缘型人格障碍
近在咫尺的现代病
003

显示全部
用户评论
在解析边缘性人格的复杂心理一章,条条命中,眼看马上就要“确诊了”,可往后看,各种更严重的症状自己一个没有,自己又有点“危言耸听”。无论如何,还是收获很多,自己估计是个边缘的边缘性人格,心理亚健康的人很正常不必多虑但也不可轻视。这本书作为真边缘性人格患者的身边人而言,如果想要真心陪伴和治愈缓解、能够进行一个相对全面的培训,但对真患者本身,可能还只能有点阿莫西林类的功效(黑塞的经历引发了我的注意,mark it)
社会越来越松散,人们越来越孤独,爱成了更加稀缺的东西,缺少爱、渴求爱的所谓边缘型也就越来越多。跟《登天之梯》的作者Dr Perry一样,冈田尊司最终也跳出了心理学对个体的关注,看到了现代性对这一心理痛苦的影响。书写得通俗易懂而不啰嗦,有学术依据、也有实践基础。这本书不只是对治疗师,对于教师、父母、或者任何人都有帮助,因为每个人身边大概都有这样的状况存在,它也可能在每个人身上发生。
风暴终会止息,暖春终将来临。
珍爱生命,远离npd🤔
很有感觉,把患者当人看,诊断不是定义,是为了理解和治愈。期待《一本书读懂边缘型人格障碍》的翻译出版。
恩 我也以为爱一个人就是寻找一人和我同死
写的比较浅,作为入门了解感觉还是不错的,但是如果自身就是边缘性人格的话,也不太推荐看这个书,因为其实也没有自我愈疗的方法,周围如果有边缘性人格,最好也别抱着看了这本书就能治愈他们的想法。
克服“常识”束缚,改变从微小的成功开始,允许阻碍发生,与其思索不如行动,规律生活,适当运动,接纳自我整合自我。
0.总的来说,新的研究内容不多。对解决路径那一章较为失望。但依然很高兴在书店能持续看到BPD相关新书。只要学界不放弃BPD,总有办法、总有希望。 1.此书又确认了波德莱尔、阿尔蒂尔·兰波、阿尔贝·加缪、佛朗索瓦斯·萨冈、玛丽莲·梦露、简方达、罗伯特·卡帕这些人是BPD典型患者。 2.新增的有Virginia Woolf,分裂型BPD。这个作家我以前就关注过,吸引我关注的原因也是她的人格状态。大学的英美文学课,老师有专门对她作品以及与她相关的电影《The Hours》进行解读。这么多年过去了,我一直提不起勇气看她的作品。直觉自己会陷进去。
本书侧重于介绍边缘型人格障碍的症状、形成原因与类型,以及从第三方的中立角度如何应对与帮助患者,对于本身如何自救的描述篇幅相当少。我学到了记录行为模式这个方法:知道哪些场景会触发自己的重复行为,能帮助区分真正的问题所在。我决定挣脱家人强加于我的价值观,按自己的方式生活。“不必为未能回应父母期待而感到罪恶,守住自己的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