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 单读13:消失的作家的封面

单读13:消失的作家

吴琦 主编

出版时间

2016-11-01

ISBN

9787516811283

评分

★★★★★
书籍介绍
我们总是习惯性地抱怨,这是一个无人阅读的时代,这是文化的低潮,却很少真正地沉入自己或者他人的精神状况去寻求答案,就像我们一边哀叹爱情的稀缺,一边很少花费真实的时间去理解具体的个人。 本期《单读》继续回应时代症候,我们邀请了来自世界各地的写作者,讲述了他们各自关注的其他作家的故事。马尔克斯的学生采访了马尔克斯的牙医,旅居伦敦的晓宇远赴秘鲁重访左翼诗人,北京的青年作家文珍沿着张爱玲的晚期写作追根溯源,单读主编吴琦见证了美国作家何伟在中国演讲的火爆现场,而许知远在瓦尔登湖的湖畔,与移民美国的哈金谈天。这些穿越时空的旅行、谈话和写作,构成了一座复杂而真实的文学花园,其间藏着作家们的私人秘密和公开宣言,以及附着他们身上的不同时代的阴影——写作最终让我们更自由吗?一个充分的完整的自我是否足以和更加坚硬的外部现实对抗?而又怎样在对抗中自我保存?这些“消失的作家”,我们很难最终捕获他们,因为这些难题本身没有一劳永逸的答案,它是我们前赴后继去写的原因。 此外,本期还收录了作家李静睿的小说,她温柔地回忆起汶川地震期间一桩记者同行之间的爱情;尚在美国读书的少年孙中伦曾在单读实习,他行走中国的这份记录某种意义上与何伟同行;孔亚雷、张定浩、邹波以及来自捷克的书评人Filip,分别发来他们对前辈作家的评论,在世界文学版图中清理出各自的脉络;还有廖伟棠的诗歌,郭玉洁、云也退的随笔,任瀚的摄影,用不同的介质保护着那些我们原本以为已经在这个时代中消逝的品质。 主编:吴琦 胡里奥•维亚努埃瓦•张(Julio Villanueva Chang):西语文学杂志《黑牌》( Etiqueta Negra ,英文名 Black Label )的创办人和总编。出生在秘鲁一个混血家庭,有中国血统。早年学习教育学,后转做作家和编辑。他现在同时任教于由作家马尔克斯创办的哥伦比亚新新闻学校,致力于训练年轻的作家和记者。他本人的非虚构作品也广泛刊登于西语报刊杂志。 廖晓玮:新媒体微在副主编,西班牙语专业毕业,最终跳入了媒体圈。曾在加泰罗尼亚电视台任记者助理,空闲时翻译英语、西语的文学作品。合作翻译出版过《奥威尔信件集》。 文珍:中山大学金融专业学士,北京大学文学创作与研究方向硕士。发表小说、散文若干,曾获第五届老舍文学奖、 第二届西湖新锐文学奖等。出版小说集《十一味爱》《我们夜里在美术馆谈恋爱》。 任瀚:1984出生于天津,2011年毕业于法国阿尔松别墅国立高等艺术学院。曾在巴黎Less Is More Projects画廊、北京C-空间、LAB47空间举办个展。同时他也是再生空间计划的联合创始人,组织艺术家在非展示空间(如废墟、居住空间)进行创作和展示。 李静睿:记者、作家,生于四川自贡,毕业于南京大学,曾供职于《新京报》。著有随笔集《愿你道路漫长》、短篇小说集《小城故事》等。 孙中伦: 1994年生,现于洛杉矶Pomona College读大四。《定西孩子》是他在大三休学一年的旅途中所写。 廖伟棠:1975年出生,诗人、作家、摄影家。居香港,曾居广东、北京、意大利。1990年开始写诗,出版诗集《少年游》《野蛮夜歌》,散文集《花着身》、《衣锦夜行》,评论集《反调》、《波希米亚香港》、《游目记》,摄影诗文集《寻找仓央嘉措》以及小说集、摄影集等二十余本。曾获香港青年文学奖,香港中文文学奖,台湾“中国时报”文学奖,联合报文学奖、花踪文学奖及香港文学双年奖,香港艺术发展奖2012年年度作家,获邀参加鹿特丹国际诗歌节、台北国际诗歌节等。 孔亚雷: 1975年生,著有小说《不失者》、《火山旅馆》,译有保罗·奥斯特小说《幻影书》,莱昂纳德·科恩诗文集《渴望之书》等。他住在莫干山脚下的一个小村庄。 邹波:专栏作家。曾任《经济观察报》设计总监、《生活》杂志采访部主任等职,出版有《书与画像》、《现实即弯路》等。现居加拿大。 马云华(Filip Noubel):文化评论人、作家、译者。因父(捷克人)母(法国人)工作关系,幼年在前苏联度过,并曾在东京、巴黎、布拉格和北京学习生活。在多年媒体和国际组织工作之后,目前致力于在亚洲和欧洲撰写书评、采访和翻译作家作品,推动跨语言文学推广和传播。他相信,阅读是唯一使我们“生而为人”的方式。现居布拉格和北京,通晓十种语言。目前在学阿拉伯语。 郭玉洁,界面“正午故事”主笔,曾任《生活》、《单向街》主编,路透中文网、纽约时报中文网、彭博商业周刊等专栏作家。现居上海。 云也退:本名章乐天,作家,书评人,腾讯大家2013年度致敬作家。并译有爱德华·萨义德《开端》、托尼·朱特《责任的重负》。 吴瑶:美国密歇根大学公共政策学院研究生,长期关注环境与气候变化、国际关系等领域。曾任《南方都市报》驻京记者,翻书党,冷知识爱好者,在《东方历史评论》、“政见”网等开设有书情专栏。
目录
消失的作家
话题
一位长了蛀牙的诺奖得主在城里的牙科医生那里寻找什么?
最后的秘鲁诗人
临水照花人的尤利西斯——谈张爱玲的后期写作

显示全部
用户评论
一本还不错的文学杂志,定向很明确,就是给文学爱好者读的。各方面来说,做的还不错,以后可能会多找几本来看看。
发现我与当代文学是脱轨的。都不知道大家最近在谈论些什么~
对很多作家都很熟悉,有一种类似偶遇的惊喜感,但觉得写得不够深。写张爱玲那篇不错,还有后面讲伊斯坦布尔的也不错,李静睿的小说倒是蛮喜欢,其他就很一般了。总体来说感觉是讲了作家,但并没有讲作家的消失。
改版之后手感很好
喜欢这个封面。李静睿的小说中的细节让人印象深刻。
这个世界有太多种价值观,不必苟同,存疑,存异,安然前行。
大起大落。前几篇非常好,凌厉而有气质。马尔克斯的牙医八卦、阿亚库乔的秘鲁旧感、文珍的张爱玲后期写作,包括哈金的访谈,都非常生动流畅,文意达而诗意盛。再深刻印象的是孙中伦的《定西孩子》,虽然透着写作的生涩,但感觉是对的。犹太在于运动和郭玉洁那篇多国部队劳动体验至少都是清晰明确的,读完明白作者的意图和思虑文能传意。从不知所云水平一般的摄影作品开始就一路急转直下,文字水平和意趣都寥寥无几。李静睿的Ai有种让人觉得厌恶的特质,或许这是这位青年作家想要达到的效果也不一定,但字里行间的做作和崎岖感让人如鲠在喉。这还是同龄写作者里的佼佼者,也许他们关注的细碎情感已非我们这一代人所关注的了,文字里的丧感也除了颓废无望外一无所有。单读系列文不对题是常事,本书前半部是扣题的,后半部大概只有作者是写字的能搭上边吧
这一期内容很一般哦,主题很好
灵魂生活!
还是挺好的 高中的时候在北京买了一系列回家 当时都是挑着看 最近疫情封闭着才拿起来从头到尾看完了 。喜欢哈金的访谈 和推荐的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