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 贾想II的封面

贾想II

贾樟柯

出版时间

2018-01-01

ISBN

9787516812976

评分

★★★★★

标签

文学

书籍介绍
在光影的世界里,贾樟柯以独特的镜头语言描绘了普通人的生活与情感,他的作品犹如一面镜子,反映出时代的变迁和个人的命运。《贾想II》集结了他的电影思考、创作手记以及对谈内容,邀请读者一同探索电影的边界,感受艺术的力量。在这部著作中,贾樟柯不仅分享了他对电影技术与叙事手法的探索,还深入剖析了社会现实与个人经验在作品中的交织。通过阅读这本书,我们不仅能领略到电影艺术的魅力,更能理解艺术家如何用影像来记录和反思我们的世界。
作者简介
贾樟柯是一位来自山西省汾阳的导演、制片人和作家,出生于1970年。他于1993年进入北京电影学院文学系学习,并在1995年开始投身电影编导行业,目前居住在北京。他的作品集包括《贾想Ⅰ:贾樟柯电影手记1996—2008》和《贾想Ⅱ:贾樟柯电影手记2008—2016》,以及《问道——十二种追逐梦想的人生》。这些书籍记录了他的创作历程和对电影艺术的深刻理解。
推荐理由
《贾想II》是一部深入探讨电影艺术、创作理念以及社会文化现象的文集,汇集了导演贾樟柯的思考与感悟。它不仅展现了贾樟柯对中国电影行业的深刻洞察,还体现了他作为艺术家对个人表达和社会责任的坚持。对于电影爱好者、影视专业学生和对当代中国社会文化感兴趣的读者来说,这本书提供了宝贵的视角和丰富的讨论素材。
适合哪些人读
电影研究者和爱好者
影视专业的学生和教师
对中国当代社会文化现象感兴趣的人群
追求深度思考和人文关怀的读者
希望了解独立电影及其背后故事的观众。
书籍脑图
目录
序言
沉入地心,或者飞向太空/贾樟柯
2008年,《河上的爱情》
我的边城,我的国
其余的都是沉默

显示全部
用户评论
没有读1的触动惊喜,新十年的中国速度也拖拉着贾导无暇记录那些超载的记忆,三峡好人后他试着让那些人物挣脱。他拍电影不想再含糊,但阐释仍不容易。做一个沉入地下的行动派,影展艺线联盟,那些设想不合时宜地一一实现,消费者开始主导一切,而他们经验还未形成。领受了中年生活的滋味,明白个体经验应是创作本能姿态,放弃自怜的垂泪。未尝生活的我,渐渐也能从他于故乡的游走闲笔中,发现过去抗拒无比的真相,理解那些与故乡决裂或沦陷的个体命运。
文章不如贾想1,不知道是不是我的错觉,总觉得这些发表出来的文章写作的时候都是受限的。贾樟柯大概是中国导演里写作语感最好的吧,典型的文青气质。
《贾想Ⅰ》回答的是为什么拍电影,拍什么,怎么拍。《贾想Ⅱ》回答的是电影与人的关系是什么,怎么处理电影与人的关系。 贾樟柯一直在用电影的方式来叩问时代和社会的答案,无论是变革还是变迁,都是他电影和文字中的一种寻找,在多元的社会里面很难形成共识,但是他还是要做。
有时更喜欢“贾作家”。
贾樟柯的文章并不会让我觉得他的拍摄的某电影更出色,然而却能让我更佩服他作为一位导演的为人。他在人世中的视角,他惊人的悟性,他对语言的敏锐,他与体人类和社会的紧贴,这本书都有表现。这本书是艺术家艺术作品背后的思考。美中不足的地方是能感觉到他不像过去那么有时间了,有很多篇章给我的感觉有点零碎,像风吹过来的一片片树叶,不是一棵树。
“时光的缝隙填不满,人生就变成危房一座”修啊修用一生修一座危房。不回避!“只是青春像一堆柴火,刚刚燃烧,便不得不节省一些以备漫长的未来,那些称为日子的时间在等待我们。”
断断续续算是看完了,遗憾又幸运的是时间总是往前走的,若真能倒回至将贾想1塞到你手中,我们面对面坐再馄饨店里吃早餐的那天,我想我还是会这么做。"我不相信天是蓝的,我不相信雷的回声,我不相信梦是假的,我不相信,你能猜对我们的结局"。
不要担心我们的偏执,电影应该是一种娱乐,我们中的大部分人过去、现在都在捍卫电影作为娱乐的权利。但是,多元的态度不应该是专属于娱乐的专利,文化失去最后的栖身之地,大众的狂欢便开始成就新的专制。贾樟柯的最佳时刻,不是来自他的深思熟虑,而是他的敏锐与穿透力,他能意识到崭新的时代情绪,并且准确、迅速地表达它。
勇敢地伸出自己的触角感受这个世界。
以贾樟柯为代表的娄烨、王小帅等第六代导演,深受西方个人主义思潮的影响下,面对崇尚集体主义的郭嘉,用镜头对准社会巨变下的伤痛个体。而本书正是通向贾樟柯脱离青春后的思想法门。
书籍解析
立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