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 回来的封面

回来

孙中伦

出版时间

2017-05-31

ISBN

9787516814055

评分

★★★★★

标签

游记

书籍介绍

1、 一次“寻路中国”式的现实探索——作者孙中伦毕业于美国波莫纳学院,罗德奖学金最终候选人。2015年,大三结束的他突然决定休学一年,回国打工,成为了东莞工厂的流水线工人,大理民宿的店小二,甘肃定西的初中老师,成都漆器厂的学徒工,北京某网站的新媒体编辑……他将这一路的所见所闻记录下来,完成了一次何伟“寻路中国”式的观察和探索。

2、 一个年轻人眼中的历史和社会——对历史与社会的阐释往往湮没在宏大叙事和精英话语中,这本书记录的是一个年轻人对外部世界的探寻、对社会历史的思考,这里有形形色色的小人物:胡哥四处借款只为开一家奶茶店、河水吞噬了暖娟两岁零一个月的女儿、年纪轻轻却异常沉稳的庚壬是人人敬佩的“许领班”、王姐带着小女儿探望狱中的弟弟,天真的孩子仰头问道:舅舅为什么在玻璃里面……

3、 一段寻找自我的漫漫征程——“我会做一个自己想做的人,可我并不知道那是谁”,带着这个最初的疑问,作者将自身的青春迷惘和价值困惑融入旅途见闻,通过最切身的体验,得出了青涩感性又非同一般的省思。终于,在他人的故事里,他释然了亲人的逝去、抚慰了青春的伤痛、了然了自我的追求。没有人是一座孤岛,在别人的故事里,我们看到自己,我们与世界和解。

《回来》是一部非虚构作品,也是作者孙中伦的处女作,记录了他休学一年、回国打工的经历与所思。

2015年夏天,21岁的孙中伦大三结束,他决定中断学业,从美国波莫纳学院休学一年,回中国打工。他去到东莞、大理、定西、苏州、北京、成都,做过流水线工人、民宿招待、初中老师、新媒体编辑、寺庙居士、漆器厂学徒,一边流浪一边工作。

在东莞的流水线上,他追问工人们的生活与理想;在大理的民宿中,他遇见不得志的诗人;在北京的编辑室里,他对青春的痛与梦有了深切的感悟;在成都的漆器厂里,他理解了坚守和匠人的意义;在定西的孩子、父母和老师们中间,他重新认识了生命的真谛、贫穷的代价,以及人与人之间难能可贵的相遇和相知……

除了这一年的经历,他在给未能出生的胞兄的七封信中,写下了一个青年人对生活的困惑、对世界的求知和对自我的质疑,青春的迷茫、张扬和省思,在字里行间娓娓道来。而在想象中的胞兄的七封回信里,他似乎终于完成了一场与自己、与家人、与世界的短暂和解。

目录
001 Letter 1
005 回去
015 Letter 2
019 东莞日记
079 Letter 3

显示全部
用户评论
看不到太多意义。喋喋不休的平庸的叙事,并不会因为作者自给的解读就被拔高变得深刻。
噱头大过于内容,在国外留学的大学生,休学一年回国游历,怎么听怎么觉得有劲,但写出来的东西却感觉,没有味道。辗转几个地方,向各个人询问他们的故事,用个体经历来打破宏大叙事,但来来去去还是逃不出城乡差距、青春成长的社会故事。越到后面越感觉作者把握力不足,当然,这个行为本身,就很赞!
我最新的设计尝试,前前后后不记得多久。
有人说何伟笔下是一个中国青年不了解也不愿了解的中国。于是这本书唯一可贵便似乎是一位青年还愿意这样去记录,然而和旅行文学一样的写法,走马观花,不见观察不见凝练,只是信息的堆积——来声明我在观察。只能流水账对话,缓解尴尬的小标题,见面就问“生活有什么意义”。不怪作者,写成这样是必然。
其实可以分类为“游记”,“寻路中国”之类的推荐语太拔高了。作者从未叙述任何一份工作的内容和感受,只讲身边人的故事,尤其是把自己完全排除在故事之外时他的叙述更吸引人,最喜欢单读那篇,其次是东莞。不过时常能读出许知远的即视感,如158页:57生于1986年,一个集体感逐渐凋零的年代。
为啥我觉得好难看 当然作者初心是好的
当时读还挺喜欢的,作者未来可期…
朋友毕业送我的书,结果到现在才读完。坦白说,有些矫情和虚无。但那些细碎的感受是真的鲜活的,一切的尽头也都在叙述中。这样一想,送给我的确是恰如其分,我那些空洞的敏感有了更精准的归宿。——2021.10.18
之前为了参加他的新书见面会和采访特地去读,还挺喜欢的。阅读时时常热泪盈眶。
哲学系学生休学两年参加各种社会实践,从别人的生活和故事中获得的生命感悟。文笔还不错。
Z-Librar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