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 通往斯大林格勒之路的封面

通往斯大林格勒之路

(英) 约翰·埃里克森

出版时间

2018-11-30

ISBN

9787516821459

评分

★★★★★

标签

军事

书籍介绍

1941年6月22日,德军开始挥师东进。1941年6月—1942年11月,国界线交战、斯摩棱斯克战役、基辅战役、维亚济马战役、莫斯科战役、二次哈尔科夫战役、“蓝色”行动……斯大林格勒战役、“火星”行动,他们走过了一条漫长而又艰辛的“通往斯大林格勒之路”。本书以苏军为主视角,同时兼顾德军视角,从战前苏军战备情况、内政外交到战时全局决策、各方动态,均有详细而严谨的描写,生动地刻画出了苏德战争的全景。以战争爆发为界,全书分为上下两部分,共10章,正文近40万字,是每一名苏德战争爱好者不可错过的经典之作。

著者

约翰•埃里克森,在剑桥大学圣约翰学院接受教育,1946—1949年服役于英国陆军情报机构。他后来成为牛津大学圣安东尼学院的苏联军事研究生,并在圣安德鲁斯大学和曼彻斯特大学担任讲师。埃里克森还是印第安纳大学、耶鲁大学、德州农工大学和美国陆军俄国研究所客座教授,后来在爱丁堡大学担任教授和防务研究所主任。他撰写过许多关于苏联陆军的书籍和文章,还为《第二次世界大战名将录》(卡弗勋爵元帅主编)和《斯大林的将领》(哈罗德•舒克曼主编)撰写了苏军指挥员的简介。

译者

夏科峰,1980年出生,浙江宁波人。军事历史爱好者,对二战史以及武器装备发展史多有研究,在军事期刊上刊文数篇。

李岩,1994年生,河北保定人,毕业于河北农业大学,从事出版行业,二战史爱好者。

目录
上篇 紧张备战:1941年春季的军事与政治发展
第一章 苏联军事机关:改革与修复(1940年—1941年)
第二章 “不要惊慌,‘老板’一清二楚”
下篇 阻击“闪电战”:1941年6月22日—1942年11月19日
第三章 星期天的突袭:1941年6月22日

显示全部
用户评论
非常精彩的一本书,从中可以看见苏联的儿女因为这场侵略战争所造成巨大的损失,但依然坚韧不拔,再一次又一次血的教训中学习经验,这本书也无情的揭露,苏联前期巨大的伤亡斯大林有不可推卸的责任,无论是大清洗还是他所提拔的跳梁小丑,都无情的打击了军队的士气,所幸后来苏联涌现众多优秀的军人,终于在斯大林格勒赢来了重大的胜利!!!!(这本书不配合地图看是根本看不下的,出本社的地图很坑买要慎重,建议搭配苏联军事百科全书军事历史的地图)
时隔两年半后二刷。荡气回肠!热血沸腾!对苏德战争有了具体的了解后,再来看本书便是酣畅淋漓,读得过瘾!令人感慨的是,苏联红军在二战之初确实是“泥足巨人”,无论是在战略思想还是在战术执行力上,都难以与纳粹德军匹敌。情报上的误判,进军波兰后防御体系的重建以及军队双头制严重制约了其战斗力。尤其在开战的头两个月,无论是高层的指挥问题(巴甫洛夫的失误,整个指挥层对反突击的滥用还有对坚守不退的执念)还是军队本身的战斗表现(后勤、战术素养和诸兵种的合作)都非常严重。惊人的是,在如此不利的条件下,在中央方向到斯摩棱斯克、维亚济马的一路败退,在北方的列宁格勒的坚守、在南方的基辅合围,红军竟然能起死回生,令人肃然起敬。固然,莫斯科反攻后的过度乐观,斯大林格勒之前的过度误判都导致了失利,但重生的巨人即将震撼世界!
下士指挥,赌狗不输才怪
面对一场浩劫,苏联和斯大林以及一干大清洗中劫难余存的红军将领,如何从最初的惶恐混乱崩溃的泥淖中走出来,是人类最值得珍惜的宝贵财富,尤其是中国,尤其是复兴之路正在可能面对前所未有围剿风险之下
以前的苏德战争的书基本都是从德三角度描述整个战争,很少从苏军角度描述,此书从红军视角描述了整个战役过程,读起来十分过瘾,尤其是斯大林格勒包围圈战略构想和战役目的达成,这章太精彩了,扣人心弦,不亚于一部高分的悬疑剧。
摆脱不掉同类型作品堆砌数据式的枯燥,如果只靠大事记式的番号与战略陈述,那么为什么不专门编一本资料集供后人使用。同时书中对斯大林在战争爆发前后的观点仍比较陈旧。
埃里克森这套书不同于卡雷尔的《东进》、《焦土》,是从苏军的角度描述东线战场。可惜他们共同的特点是缺乏《八月炮火》那样的可读性,各种番号、各种阵地、各种苏联名字,看得人昏昏欲睡。
能改变很多普通人对于卫国战争时期苏军的刻板印象
相对卡雷尔的战史来说枯燥一点,苏军视角
我还真不知道怎么评价这本书。作为政治史,里面的大部分内容我都知道;作为战争史,看不懂地图记不住人名的我就是个小白。但是还是热爱东线的故事,一个爱作死的民族的伟大史诗,核善的慈父的救赎故事。继续看下部。乌拉。
Z-Librar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