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 单读19:到未来去的封面

单读19:到未来去

吴琦 主编

出版时间

2019-02-01

ISBN

9787516822180

评分

★★★★★
书籍介绍
看!你可以用鸟的视角来看人类。——尤瓦尔·赫拉利 我对将来的最大善意,是希望在无数误解中,将来仍会充满惊奇。——贾行家 每个人都是为自己而活,每个人都是为全人类而活。——陈楸帆 我们拒绝用无聊致死的危险去换取一个免于饥饿的世界。——居伊·德波 超乎想象的科技发展,并不会导向真正的文化新生和新启蒙。恰恰相反,如今国家衰落的真正原因,在于人类对社会、道德和精神危机的无能为力。——特斯拉 不管在任何情景下,你仍然还有自主性的选择。你并不知道这样的选择会通向什么样的道路,但你可以做这个选择,你是自由的。——于威 这次我们以“未来”为题,是从内部进入的。它不是一个来自外太空的预言,好像用些刺激的、炫目的、烟花般的句子,就能自带科幻片的效果,自动照亮人的前路,而是在想象未来之前,首先打破对未来的想象。 未来是一种幻觉,我们不因整体上的悲观而放弃它,也不因为我们这一代人正活在兴头上就必须对它充满期待。更真实的情况是,每个人都处在同等的迷茫中。对未来失去追踪,某种意义上让人如释重负。那就更加热烈地了解过去吧。去反省,现在自己该做点什么。 我们在海边组织演讲,在文体上不拘一格,发表实验形态的小说,寻找新的写作者。捕捉那些不确定、未完成、新出现的事物,原本就是《单读》最迷恋的工作。它困难而易逝,琐碎又宽阔。它可能通向许多方向,而不只有未来一种。在那些模糊的、非线性的进步和实践中,未必会有某种新的价值横空出世,但有一些准则会被再次证明是不可放弃的,它们将穿越时空,被文学、伦理和人的情感所保留。 陈楸帆,毕业于北大中文系及艺术系,科幻作家,编剧,翻译。世界科幻作家协会(SFWA)成员,世界华人科幻作家协会(CSFA)会长,Xprize基金会科幻顾问委员会(SFAC)成员。曾多次获得星云奖、银河奖、世界奇幻科幻翻译奖等国内外奖项,作品被广泛翻译为多国语言,在许多欧美科幻杂志均为首位发表作品的中国作家,代表作包括《荒潮》《未来病史》《后人类时代》等。 贾行家,男,1978年生人,非职业作者。出版有散文集《尘土》《潦草》。 于威,单向空间联合创始人。 陆晔,复旦大学信息与传播研究中心副主任、新闻学院教授。华中理工大学工学学士,北京广播学院法学(新闻学)硕士,复旦大学法学(新闻学)博士,香港中文大学博士后,美国南加州大学富布赖特访问学者。主要研究领域为媒介社会学、新技术、影像与日常生活。 郭爽,1984年出生于贵州。毕业于厦门大学中文系。曾供职于《南方都市报》。获德国罗伯特·博世基金会“无界行者”创作奖学金(2015)。获第七届华文世界电影小说奖首奖(2017)。现居广州。 彭可,1992年出生于湖南长沙,成长于深圳,是一名图像工作者,现在洛杉矶和中国南方生活和工作。她相信“观看”这一静止行为的动态力量,以及摄影的自我投射和心理学潜能。毕业于罗德岛设计学院摄影系。 马李灵珊,毕业于南京大学金融系,先后供职于《南方人物周刊》《时尚先生Esquire》《智族GQ》等媒体,中国顶级商业及文娱人物报道记者。2015年,与导演五百联合创立五元文化,联合出品《白夜追凶》《灭罪师》等剧集。 牛雪琛,毕业于外交学院,曾任国际新闻编辑、记者,“翻译是一件可以同时享受阅读和创作的事”。 赵松,作家,文学和艺术评论家。1972年生于辽宁抚顺,现居上海。作品有小说集《积木书》《抚顺故事集》《空隙》《细听鬼唱诗》,随笔集《最好的旅行》,文学评论集《被夺走了时间的蚂蚁》。 蒯乐昊,1979年出生,媒体人,业余画画自娱,现居南京。 孙文波,1956年出生。四川成都人。作品入选《后朦胧诗全集》《中国二十世纪新诗大典》《百年新诗选》等多种选本。部分作品被翻译成英语、德语、俄语、西班牙语、荷兰语。曾与人共同创办《红旗》《九十年代》《反对》《小杂志》等民刊。参与主编《中国诗歌评论》《中国诗歌:九十年代备忘录》。主编《当代诗》。获得多种国内诗歌奖项。迄今已出版诗集《地图上的旅行》(1997)、《给小蓓的俪歌》(1998)、《孙文波的诗》(2001)、《与无关有关》(2011)、《新山水诗》(2012)、《马峦山望》(2015)、《长途汽车上的笔记》(2017)。文论集《在相对性中写作》(2010)。 柏琳,原《新京报·书评周刊》资深记者,编辑,现为书评人,独立记者。从理论语言学中叛逃,在文学里瞎打误撞。 王梆,出版有电影文集《映城志》、数本短篇小说绘本集以及漫画故事《伢三》等。电影剧作《梦笼》获2011年纽约独立电影节最佳剧情片奖,纪录片《刁民》亦在数个国际电影节参展。小说作品散见于《天南》、美国俄克拉荷马州大学《中国当代文学选集》、美国“文字无边界”文学网站、2016年秋纽约古根海姆博物馆“故事新编”中国当代艺术展等。作为自由记者,为海内外媒体撰写欧洲时政评论。译有英国当代诗人理查德·贝伦加滕诗选《改变》、英国当代诗人彼得·休斯诗选《贝多芬附魔曲》等。 萧轶,平时睡觉、偶尔写字的乡下青年。 陈儒鹏,爱丁堡大学文学与现代性专业研究生,对伍尔夫和她的一切满心欢喜。前《单读》实习生,如今是个小评论员。
目录
如果还有明天
话题
这一刻我们是快乐的
话的去处
未来是她们的

显示全部
用户评论
疫情时期援助单向书店买了两百块储值卡,先买了这本书和《狂热分子》,目前还没读完。这本书里很爱贝尔格莱德那篇。 connection: 1.因尤瓦尔赫拉利提到了赫胥黎的《美丽新世界》,我便去读了,意外地非常喜欢,我怀疑他之所以在书中他没有赋予野人第三条路,是因为这实在太难了,两难之间获得平衡真的很难吧。 2.疫情过去后,可能会跟妈妈去塞尔维亚旅行,看看贝尔格莱德。
第一篇好牛逼啊 用伪纪录片的形式来写关于生育的幻想 为这一篇这本书都值得四星
依旧从编辑角度出于私心地给五星。陈楸帆的小说非常惊艳,女性演讲虽不起眼但它正是单读想做的事情中很重要的一部分:在无法于出版物中直接出现某些敏感主题时仍以其他方式不放弃讨论的可能;蒯乐昊的小说、孙文波的诗令我惊喜,他们的出现给了单读不断发现新作者以更大的信心;给柏琳和王梆这样的写作者最大的祝福和期待……单读无法也不想“硬核”地呈现未来,赫拉利的那句话正是我们想表达的:拥有讨论未来的能力。现在看来,还需要勇气。
吴琦的开篇说的很对。我们讨论未来,并不是谈论一个虚无缥缈的概念,而是谈论当下的自己的演变。
呈现了一种新的纸质书合集形式,用异质的内容去表达同一种母题。剧本、随笔、演讲、游记、观察、故事、评论,对任何一种形式特定热爱的读者,都能找到对应答案。书名虽为《到未来去》,内容更像“到历史中去”。也给出一种审视准则——未来总离不开过去。
太好看了,开篇超级吸引人,与之相比后面要逊色很多,但整体还是保持了单读系列的优秀!
为第一篇小说喝彩,用纪录片的方式反映当下热点问题,没有评价,只有沉思。作者刻画人物和描写困境的方式绝对一流,让人深陷其中无法自拔。男人怀孕,一直是女权喊的口号,无法体验一方的痛苦便无法真正理解。可男人怀孕相当于生理改造,这是痛苦加倍的过程,更是丧失人格的过程。如果女朋友口口声声赞同男人怀孕,愿意让你经历不可逆的改造,她真的爱你吗?书之后部分水准下降,达不到五星。首先那些照片,真的很平庸,感觉不到设计感和主题,大可以不放。赵松的《伊春》,写作手法太过支离破碎,谜语书一样,到最后也没有主题。赫拉利的采访让人很有感触,从两条轨道的交合,到全新认识世界的方式。南斯拉夫和贫穷的质感真实的让人落泪,世界悄然间交替,而我们只知道批判,用着最善良的眼光,居高临下的摧毁着他人的尊严。不知他人苦,莫劝他人善。
柏琳、王梆的文章最棒
就第一篇好看
Belgra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