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 梁启超论中国之武士道的封面

梁启超论中国之武士道

梁启超

出版时间

2015-02-28

ISBN

9787517107545

评分

★★★★★
书籍介绍

《中国之武士道》是梁启超先生流亡日本时所作。今日要对该书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和评价,必要先了解它的写作背景和作者从事写作的动机。古语有云“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

梁启超先生生于清同治十二年(1873),是舆论界的骄子、近代中国的思想启蒙者。在他出生的30多年前(1840),爆发了英国对华侵略战争-鸦片战争,而且以清政府的失败告终,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签订。英国由此在中国获得的巨大红利让列强眼红心动,继而纷至沓来、趁火打劫,一个个不平等条约相继签订,如同美国签订了《望厦条约》,同法国签订了《黄埔条约》,比利时、瑞典、挪威等也要求“援例”订约;葡萄牙趁机霸占了中国澳门,沙俄则加紧对我国东北与西北边疆的侵略扩张活动;1856年,由俄、美支持,英、法两国又联合发动了新一轮的侵华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事后腐败的清政府又先后与美、英、法签订了《天津条约》,与英、法、俄签订了《北京条约》;1885年,也就是梁启超十三岁那年,清政府不败而败,在取得镇南关大捷后,竟然向法国求和,又签丧权辱国的《中法条约》;1895年,梁启超二十二岁,甲午战争爆发,竟也以失败告终,次年由李鸿章在日本签订《马关条约》。而《马关条约》的签订,更加快了列强侵略争夺中国的步伐,争先恐后在中国划分势力范围,中国面临着被瓜分豆剖的严峻危机。

尤其,被日本这个几乎世代作为中国附属国的小国打败,这强烈刺激了中国人的神经,“亡国灭种”的危机感在全社会蔓延开来。于是,“变法维新”的呼声高涨起来,势不可挡。梁启超作为其师康有为的左膀右臂,积极参与了“公车上书”和“戊戌变法”。无奈变法惨遭镇压,其主要参与者死走逃亡,梁启超从此流亡日本十余年。期间,国是日非,形势益坏,更有1900年的庚子之变,次年俄、英、美、日、德、法、意、奥、西、比、荷十一国强迫清政府签订《辛丑条约》。

从记事起,耳闻目睹的便是民族的屈辱和苦难、政府的腐败和孱弱、国家主权领土被蚕食鲸吞、洋人在中国耀武扬威!如今,流亡海外的梁启超并没有消沉,赤诚的爱国之心依然如故,对祖国命运的关切,拯救民族危亡的壮志豪情始终在胸中涌动。维新变法运动的失败,也使他深刻认识到,要维新,不只是体制制度的维新,改造民族精神也极为重要!

《中国之武士道》一书的写作,正体现了他的这种思想认识。梁启超先生在《自序》里说:“泰西日本人常言,中国之历史,不武之历史也,中国之民族,不武之民族也。”事实真是这样吗?事实胜于雄辩,梁启超先生耻其言、愤其言、不服其言,乃专选汉初以前深具“武德”之人物,以古人精神为号召,以孔子冠于全篇之首,宣扬“天下之大勇,孰有过我孔子乎”的大勇精神。不错,中国武士精神确实有其独特之处,或者更确切地说应该称“武德”,它“不肯为短见之自裁,不肯为怀忿之报复”“大义所在,大局所关者,则亦锐身自任之”“不能两全者,则择其尤合于义者为之”!

《中国之武士道》是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是作者为那个特定的时代开出的药方。时过境迁,梁启超先生所倡导的武德自然也难免其时代的局限性;但是,其中爱国家、重道义、重名誉、重友情、讲诚信等,即使在今天乃至以后,也还是美好品德、不二真理。至于梁启超先生所张扬的刚健勇武人格,在呼唤民族复兴、重铸民族精神的当下,其现实意义更不待言。

目录
写在前面
蒋叙
杨叙
自序
凡例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