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 编码新世界的封面

编码新世界

王玉玊

出版时间

2021-03-01

ISBN

9787519044756

评分

★★★★★

标签

文学

书籍介绍

游戏化向度的网络文学,作为一种基于(数码)人工环境的文学样态,发展出区别于传统现实主义的叙事程式和题材范畴。作者指出电子游戏及游戏经验对网络文学创作与接受范式的深刻影响导致了21世纪第二个十年以来网络文学内部的重要转向,进而借鉴东浩纪“游戏性写实主义”的概念,在全面剖析游戏化向度的网络文学的存在基础、内涵与特征的前提下,探讨了互联网时代新的媒介环境下文学叙事的新困境与新可能,并揭示其中呈现的当代青年对自身“后现代”处境的认知、探索与表达。

王玉玊,北京大学文学博士,北京大学网络文学研究论坛骨干成员。现为中国艺术研究院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所助理研究员,北京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主要研究方向为当代文学批评、网络文学与大众文化。曾参与编著《破壁书:网络文化关键词》(2018)一书并担任副主编,发表《“选择服从”与“选择相信”——“二次元存在主义”的内涵与实践》《“量子力学”与“流动的现代性”——当代流行文艺中的“价值相对论”》《“故事社会”与后现代的散布——从网络文艺的新叙事形态说起》等多篇学术论文。

目录
绪论 游戏化向度的网络文学何以存在
第一部分 把虚拟现实游戏写进小说
第一章 从桌上游戏到电子游戏
第二章 在虚拟世界中寻找真实:从《神经漫游者》到《刀剑神域》
第三章 双重人生的奇幻冒险:从《奇迹》到《蜀山》

显示全部
用户评论
还存在一种更远离内容本身,从新媒体诸如平台、更新、使用场合与参与行为等角度审视网络文学的游戏化的必要性。同样建立在不可或缺又不可理喻的宏大叙事上,用游戏性的策略,将每个字节包装成世俗化的娱乐商品。
「于是事情变成了这样:我知道其他的选择的存在,但我没有勇气承担选择的后果,并且我也知道遵从于父母、社会的愿望做出选择并不会让我过得更好,但至少我可以假装这不是我的责任。这就是“选择服从”,它最终呈现为齐泽克所描述的那种“大儒主义”。」
讨论课后读完了!很值得期待的是,文学研究和文化研究归宿或许确实还是这样一种名为数码人工环境的新媒体,而这正是三个月后我将深入去了解的。
从没读的憧憬到初读的震撼到略读的不写到通读的感慨到读完的若有所思。 抓住网络的数码和表象两个层次,构建了一套往上往下都可以兼容的系统性理论,找到了理解文学的新的路径。 事实上反观我自己写的一些垃圾,从第一文本的细读中获得提取的内容其实大致相同,但差距在于同一事物在我的论述中呈现出的面貌是如此不尽相同,而王玉玊的论述分析则显得全面、立体、严密。 同时,阅读本身也是在理解和解剖自我——这是我从未预料到的艰涩。 一个尚未完全解开的疑惑是:直播文学似乎没太得到分析——我一直的判断是,网游小说的衰落转型是跟4g时代直播的发展相关的,由此直播—系统文构建了或者说提供了重回现实的某种向度。因此,这应当作为一个包含多重关系的很典型的范例被讨论分析。当然,这个判断是否准确,还值得商榷。
看完之后对网络文学生产文本的底层逻辑和电子游戏架构世界的方法之间的勾联更加清晰了
感觉还是稍微缺乏解释力与过于局部,用游戏叙事来解释网文的叙事写作可以理解,但又太囿于文体间的对应和不断抛出各类作品,有点生硬和不衔接,没有说明为什么网文会朝着这个方向发展,如果涉及更多生产机制、媒介传播等背景就更好了。
一顿乱缝,东是在什么历史环境下接入的游戏性写实主义?这环境不谈,直接就引入概念,然后就直接从游戏角度切进来有点太蠢了。。。关键是网文的游戏化不是一种写作技法的游戏化,而是作为打游戏替代品的一种游戏化。。。
“宏大叙事尴尬症”,别扭的一代人。
作者的新鲜观点受其游戏知识(尤以日美单机为重灾区)的局限未能展开探讨,令人扼腕。但看完产生了很多思考,所以我觉得还是很有价值的。 两个问题写在这里备忘:Jump系的叙事本质是不是一个成长驱动,例如Diablo的RPG游戏?偶像文化的本质是不是拓麻哥子,单向投射情感到蜕变或死亡的过程?
对东浩纪的萌要素数据库、游戏性写实主义等概念做了详细的阐释,陈列和分析了大量的网文、游戏、漫画、动画材料,对于不熟悉相关内容的读者来说是绚丽多彩的安利现场。对趣缘社群日常互动的描述展现出作者对这个文化的深切热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