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 放任自流的时光的封面

放任自流的时光

(美) 苏西·罗托洛

出版时间

2017-11-01

ISBN

9787519432423

评分

★★★★★

标签

文学

书籍介绍

【编辑推荐】

◆获奖无数的文艺经典,鲍勃·迪伦女友苏西·罗托洛回忆录。

◆海明威《流动的盛宴》写的是1920年代的巴黎左岸,苏西·罗托洛《放任自流的时光》写的则是1960年代的纽约格林威治村。这是20世纪两段耀眼的黄金年代。

◆国内著名翻译家陈震全新增补修订版本。

◆精装,草絮封面,浓浓复古怀旧感;内文采用60g瑞典轻型纸,轻盈柔和。

【内容简介】

20世纪六十年代前期,苏西和男友鲍勃.迪伦一起居住在纽约格林威治村。那是特别的年代和特别的地点。冷战阴影、核危机下,作为反文化运动的东海岸诞生地和大本营,格林威治村汇聚了时代的精神。民谣复兴运动,民权、女权、同性恋权益等各种运动在格林威治村风起云涌,激情澎湃的反叛时代和置身其中的绚烂人物互相塑造,创造着历史。

与其说本书娓娓道来的是苏西和迪伦共度的时光,不如说它是美国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社会环境和文化艺术的全记录。一个个如雷贯耳的名字悉数登场,一件件生动活泼的轶事跃然纸上。

"我讲述的是自己的20世纪60年代,以及当时的格林威治村--我在那个大时代从皇后区移居到格林威治村,村里的那段经历塑造了我,改变了我的一生。"

"那是个令人惊叹的时代,一个充满了抗议和反叛的多事之秋。整整一代人在18岁时被允许喝酒、战死,却要等到21岁才能拥有选举权。动乱在所难免。言论制造了音乐,音乐又制造了言论,鼓舞着我们走上街头,要民权、反核弹、反越战。与此同时,1950年代保守僵化的道德观也在1960年代黯然退场。'垮掉的一代'已经砸破了它虚伪的外表,而他们的下一代--我们,将它彻底冲破。"

苏西.罗托洛(1943-2011),美国艺术家,鲍勃·迪伦一九六〇年代格林威治村成长期的女友,经典专辑《放任自流的鲍勃·迪伦》封套上的女主角。少年时代起就投身民权运动的苏西是迪伦多首动人情歌背后的缪斯女神,亦深远地影响了迪伦的创作方式,被认为在迪伦蜕变为"时代代言人"的过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与迪伦分手后,苏西专注于艺术创作,继续打造属于她自己的艺术天空。曾长期任教于帕森斯设计学院(全美排名*一的艺术与设计学院)。2011年2月,罹患肺癌的苏西离开了这个世界。、

陈震,1976年出生于江苏靖江,从事过多种职业,现为自由译者,译有《我是你的男人》《犹太警察工会》《布鲁斯往事》《摇滚不死》《摇滚狂人》《天堂十字路口》《谁愿永生》《我是谁人》等。

目录
圣物匣(自序)
第一章
鲍比画像
格迪斯民歌城
红色家庭

显示全部
用户评论
纵然是迪伦的首位真爱,是迪伦第一张大获成功的唱片《放任自流的鲍勃·迪伦》封面女郎,是迪伦数十首经典歌曲的吟咏对象,苏西的这本回忆录却并没有把自己和迪伦的爱情往事当做卖点,至少不是唯一亮点。因为个性独立的她,从来就没把自己当做迪伦的附庸,不论是60年代的格林威治村,还是分手后几十年来直到当下,拒绝谈论迪伦被她身体力行着。她淡然和坦然回忆的,其实是自己放任自流的一生,是50年代麦卡锡主义阴云下美共和工人阶级家庭的成长纪录,是独立文艺女性的艺术自觉和情感自白,更是60年代纽约格林威治村的民谣艺术群像。那个让迪伦如痴如醉的文艺女生,那段令人怀念的如水岁月,那些令人向往的艺术人生
虽然写的比较杂,但是对于那个年代的风情是很好的近身展示。让我感动的是,虽然有感情和利益的纠缠,他们两个没有说过对方一句坏话,能感受到爱和欣赏,而这爱和欣赏竟然是双方的,苏西果然不是也不满足于做一个名人身旁的小女友。她很有头脑,参与政治运动,自身也很有才华,更难得的是头脑清晰,对万事展现了一种淡然的态度。她在Bob身边不卑不亢,就像那张专辑封面一样,从来都是平等地并肩行走的。
装帧太好了
第一次看到这本书是在书店里,第一眼就喜欢,因为书名,因为鲍勃迪伦,一看要58,转身就去网上订了。到手的时候是星期四,翻看第一页就离不开了,甘之如饴,以至于今天早上六点酒醒来,就一定要把它看完,原以为是垮掉派的作品,我以为我会看到一个在格林威治村颓靡的迪伦,实际上这个由迪伦初恋女友写的作品远不是这样,这本书根植于时代,其中作者对于那个波澜壮阔时代的看法与独立思考的精神依然值得我们学习,更不用说她对待艺术的态度了。这本美国六十年代的非典型青春回忆录推荐给大家,译者陈震很不错,翻译得很有味道,既没有刻板翻译,显得假模假式,也没有丢失那种独特的美国文化韵味。以后要多读。 题外话,这本书及前一本,让我看到了不同于古典派的长篇写作方式,值得学习。
增补版。苏西太多方面比迪伦更出色。
是十分个人的回忆录,不知道是翻译的问题还是原文如此,通体比较大白话记述文,看得特别轻松,很真实但也丢失了不少阅读性乐趣。 其实我不太了解鲍勃迪伦,但是也许可以去听听他的歌曲了。
读这本书很容易会跟乔伊斯.约翰逊的《小人物》对比,两个成功男性艺术家的恋人,最终都没有被对方的光芒遮蔽,成为放任自流时光里的主角。苏西的个性更强,成长脉络也更清晰,但乔伊斯的文笔要好很多。
虽然但是,滤镜还是太强了,有很多回避和遮掩之处
从恋人眼中看迪伦,多了些入俗的气息,少了些神性的吹捧。用了两天读完,虽没经历过那个时代,但当看到那时还是一个言论制造音乐,音乐同样也可以制造言论的社会,会想,不论何地,或许黄金时代,只能存在于过去?
打五星因為是在無數個高三的語文英語政治歷史課上看完的。需要把頭埋進去的方型書桌,和另一個十七歲女孩流浪在其中的格林威治村。重讀本來是想回看書寫者滌綸的少年時代,然而對話把你拉進去,女孩對女孩的,關於我們的信仰、困惑、愛、歡樂和痛苦。不是任何人吉他上的一根弦。「我認為他是天才,是傑出的詞曲作者。但我不覺得他品德高尚。他未必要做符合道德的事。但哪裡規定為了做出成就就得放棄道德?」——而卷毛詩人說,Don't think twice,it's alrigh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