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 洪宪帝制外交的封面

洪宪帝制外交

唐启华

出版时间

2017-08-01

ISBN

9787520110457

评分

★★★★★
书籍介绍
《洪宪帝制外交》一书以洪宪帝制运动期间袁世凯政府的外交为主题,使用中、英、日三方史料,主要讨论帝制运动期间中、英、日三国外交,兼及美、法、俄国以及德国。作者认为,洪宪帝制与全球及东亚外交密切相关。在洪宪帝制外交中,袁世凯虽有娴熟的外交技巧,但因外部局势的因素,最终帝制运动不被各国承认。帝制外交交涉中贯穿着英日对东亚主导权的争夺,但英国因欧战不利而对日妥协,最终日本取得领导地位,对中国日趋强硬。洪宪帝制外交最终导致中日关系恶化,既中日“二十一条”交涉之后,中国反日民族主义进一步发展。 唐启华,1955年生于台湾基隆,伦敦政治经济学院国际关系史博士,台湾东海大学历史学系教授兼系主任,主要从事民国外交史的研究,著有《被“废除不平等条约”遮蔽的北洋修约史(1912-1928)》《北京政府与国际联盟(1912-1928)》《巴黎和会与中国外交》等。
目录
前言
第一章 英国购买中国军火交涉
第一节 欧战爆发后的东亚局势
第二节 巴克斯军火案
第三节 巴克斯案的后续发展

显示全部
用户评论
袁公!你是被日本人害死的啊!如果不是日本政府变卦支持蔡松坡、孙大炮,你怎么会落得这样的下场呢?!就所谓的“护国”军其实只不过是日本人的帮凶啊。
看了头篇就兴趣盎然,英国向中国买军火。可惜的是凡是有袁公的地方,就有国粪孙奴牲口的拉屎,辛亥无袁公,中国早就内战分裂亡国,还他妈民族主义革命,舔日舔毛子的党奴牲口奴革命?若无袁公,孙文早做了石敬瑭一般的事,中国早就亡国灭种
台湾学者唐启华先生的这本力著,改变以往同主题论著主要注重国内史料档案的特点,采取中、日、英三国档案比较互证的方法,探讨外交问题对于袁世凯称帝成败经过的重大影响。在论述过程中,注重摆脱传统革命史观和民族主义视角的影响,让史料本身说话,尽可能做到客观真实,尽管文笔略逊,仍然值得推荐。
袁世凯没有接受二十一条,甚至民四条也让日本没占到多少便宜,这才让日本怀恨在心,后来一意倒袁,支持中国的各种反袁势力,难怪蔡锷后来客死日本。
袁世凯彻底失败的直接原因,实际上也是来自日本的打击。袁世凯一系列自以为高明的外交,彻底得罪了日本,让日本对他是必欲除之而后快。日本政府在中国援助了大量反对袁世凯的力量,破坏中国的稳定局面,同时在外交层面施加压力,导致原本倾向承认帝制的列强各国态度转为犹疑观望。在迫使袁世凯取消帝制后,日本乘胜追击,最终在政治和肉体上都逼死了袁世凯,大获全胜。唐启华教授在一次访谈中曾经指出:“事实上护国军在国内的反对影响并不是太大,而且非常重要的是,所有国内的反袁势力背后都有日本支持,包括护国军起义、广西的独立、广东的独立等等。从外交上来看,没有日本反袁的话,袁世凯帝制很可能会成功。”
印象较深的几点:帝制酝酿阶段,驻外公使皆负有在所在国为之宣传游说之职责,也大体完成得不错,在帝制失败后则往往讳言之;对日交涉为决定帝制成败的关键因素,袁和日本互相讨厌;揆诸内外情势,袁驾驭时局的能力首屈一指,可惜了帝制的事情;洪宪登基之日竟然也定在正月初四,乃是宋太祖、明太祖继位之日;帝制撤回后,倘若袁未死,去美国当个寓公也未必甘心吧。
精华被后记总结完了,洪宪帝制始终和一战纠缠颇深
本以发现了一个前人没有注意到的点,可以就此写篇文章,即日本颇为忌惮袁世凯,自始至终都未支持过洪宪帝制,袁世凯也不曾以国家利益作为交换求取日本的支持。可粗略翻完这本书发现唐启华早就有所论及,对比一下自己找到的那点材料列出来的蹩脚提纲,跟作者翔实的史料论证之间的差距,也就一个喜马拉雅山脉那样的高度吧。所以我现在很绝望。再见了妈妈今晚我就要远航。
“帝国主义”
《洪宪外交流水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