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 隐遁的社会的封面

隐遁的社会

牟利成

出版时间

2017-12-31

ISBN

9787520119443

评分

★★★★★
书籍介绍
在现代社会,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和城市化的推进,许多传统社会现象逐渐消失。然而,《隐遁的社会》却带领我们走进了一个充满故事和传奇的世界——斗蟋蟀社会。作者通过对斗蟋蟀的深入研究和观察,揭示了这一传统活动背后的丰富文化内涵和社会意义,引发我们对传统文化、社会变迁以及个体命运的思考。
作者简介
牟利成是一位社会学博士,目前正在复旦大学攻读法理学博士学位。他的主要研究领域包括社会学理论、法学理论和法社会学。他曾出版两部著作:《社会学视野中的法律》和《“中国问题”、现代性与法律的文化社会学解读》。这些作品展现了他对社会法律现象的深刻见解和独特的学术视角。
推荐理由
《隐遁的社会》通过深入剖析斗蟋蟀这一传统社会现象,揭示了其背后的文化内涵、社会结构和历史变迁。作者运用文化社会学视角,将斗蟋蟀从单纯的娱乐活动提升到一种社会现象的高度,探讨了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的生存与发展,为读者提供了一个独特的观察社会和文化的窗口。
适合哪些人读
对传统文化、社会学、人类学感兴趣的读者
关注社会变迁、文化传承的学者
希望了解中国民间文化和社会现象的读者
对斗蟋蟀这一传统活动感兴趣的读者。
书籍脑图
目录
导论
一 与“隐遁社会”的偶遇
二 国家、社会与民间嬉戏
三 完全参与:深入“隐遁的社会”
第一章 重新定位:文化社会学视角下的社会

显示全部
用户评论
文化社会学视角的斗蟋蟀群体研究,作者在田野调查和资料搜集方面,耗费了将近十年的功夫,从斗蟋蟀的历史沿革,到斗蟋蟀的场所和人员构成分析等等,做得深入、全面而扎实。然而或许是基于博士论文顺利通过答辩的考量,作者在理论阐述部分,征引了包括涂尔干、哈贝马斯、布尔迪厄等在内的众多西方学者的理论,并试图以“国家-社会”理论为中心,对自己极具中国本土特色的田野素材进行分析和阐述。可惜这种西学中体的论证与分析,有着很严重的理论与材料两张皮的感觉,很难产生有效的连接与呼应。尽管如此,单就大量生动详实的民族志素材来说,本书也颇为值得一读。
只能这么说。“很多评论我不予回应,如果你进去这个田野你能做得更好那就说明你确实水平不错”。你只是个参考文献都引用错,也不知道对话的人而已。
奇特的中国叙事,偏要以琐碎的西方理论做支撑;导论部分提及的“文化自觉”,给人“越缺什么,越在意什么”的熟悉感。可以想象作者在翻阅众多白人已故理论家们的著作以寻找灵感时的焦头烂额;也能够理解作者论文写作背后的艰辛和不得已。如果换个思路,以民族志调查为基础,提炼带有文化自觉性的本土概念,显然风险要高,却更对得起田野中耗费的时间和精力。不管怎样,求学不易,著书不易,但是参考文献这么糊弄读者就说不过去了,博论有外文要求,您起码把格式搞统一,把名字写正确吧。
八年博论,主题独特,田野扎实,机制鲜活,叙事细腻,经验有趣。过于偏重未必最合适的国家—社会框架,但斗蟋社会与传统文化秩序对应关系分析尚有余地。经济人类学、社会心理学、亚文化研究众多经典涉猎不足,影响本土经验对话潜力。参考文献低级错误太多,导师估计只能宣称没看
用布迪厄和哈贝马斯太宏大了,缺少解析日常生活内部的理论关照;田野材料和理论部分割裂也很明显。但十分敬佩作者对这门行当的熟稔和投入。多打磨打磨会更好。
文献综述部分不提(因为基本被我略过去了),研究对象本身非常有趣——“赛季”之外就消失在一般社会大众里的斗蟋蟀群体。作者长达七年的近距离观察研究让亲友们一度以为他沾染了赌博恶习,但获得的一手体验也是相当独特——包括但不限于(半主动地)因为聚众赌博而被抓了一回…
年初期末作业读的,方法论和整体框架很值得学习
很喜欢这种风格的研究
书籍解析
立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