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 春之祭的封面

春之祭

[加拿大] 莫德里斯·埃克斯坦斯

出版时间

2018-08-01

ISBN

9787520130356

评分

★★★★★
书籍介绍

☆《环球邮报》《纽约时报》优秀图书

☆延龄草图书奖获奖作品

☆华莱士•K. 弗格森奖获奖作品

☆著名历史学家莫德里斯•埃克斯坦斯力作,反思自由与反叛、艺术与战争,重新理解社会思潮与世界大战的关联。

☆揭示人类进入现代社会的历史进程,叩问深陷焦虑与动荡的今日世界。

《纽约时报》 《环球邮报》 《出版人周刊》……全球顶尖媒体倾情推荐。

【内容简介】

《春之祭》匠心独运,用诙谐而敏锐的手法发掘已被历史抹去的图案,探讨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起源、影响和余波——从1913年芭蕾舞剧《春之祭》的首演,到1945年希特勒的死亡。在这本极为出色的书中,作者莫德里斯•埃克斯坦斯借助普通人的生活和言论、文学作品,以及诸如林德伯格越洋飞行和现代第一部畅销书《西线无战事》出版等事件,记叙了那场大灾难所造成的人们观念的急剧转变。

这是一部难得一见的好书,一部文化史,它重新定义了我们看待我们过去和未来的方式。

【本书获誉】

莫德里斯•埃克斯坦斯的《春之祭》的不同凡响之处,在于他抓住了那场有史以来最可怕的战争与当时的社会、智识及文化诸运动之间令人痛苦的相互影响。它既是一部非常优秀的学术著作,又能深深地打动人心。

——威廉•曼彻斯特(William Manchester)

这是我多年来读过的对于第一次世界大战最引人入胜的解读,这样一本书应该可以修正我们一直抱有的有关现代的最主要的创伤的认识。我觉得它已经改变了我的认识。

——罗伯特•考利(Robert Cowley),《军事史季刊》

了不起的成就……这本书在许多问题上都极具启发性,而且它读起来非常有趣,令人钦佩。作为有自己独特风格的作家,埃克斯坦斯就和他作为学者一样才华横溢。

——艾尔弗雷德•卡津(Alfred Kazin)

一部非常令人兴奋的书,它对我们这个问题重重的世纪中的许多混乱和矛盾做出了解释,值得人们广为阅读。

——《泰晤士报文学增刊》

《春之祭》带给我们的不是对我们整个世纪的追溯……而是一段新的历史的开端。

——詹姆斯•卡罗尔(James Carroll)

埃克斯坦斯对自己渴望理解的事情充满了激情;他的写作有一种悲悯的情怀和对智慧的爱。

——《多伦多星报》

应当和保罗•福塞尔的《第一次世界大战与现代记忆》以及约翰•基根的《战斗的面貌》一同摆在书架上。

——《纽约时报》

构思奇妙,写作精彩……任何想要理解第一次世界大战的重要性的人,都必须读一读。

——《图书馆杂志》

目录
目录
西线地图
前言
序 幕 威尼斯
第一幕

显示全部
用户评论
政治学研究中不可回避的问题是国家是如何诞生的?所以有了战争是如何塑造民族国家诞生的命题,而春之祭用一种象征的命题告诉我们,战争也在塑造着现代的文化艺术和审美的意识,从一战后词汇的断裂、战争小说回忆录的兴起、纳粹庸俗之美的强调,都在反应战争通过全体的动员、绞肉机般的残酷、狂热情绪的掀起、战线前后的隔绝,在引导着大众的文化艺术意识。英法如果代表的是保守时代秩序的稳定、道德,那么德国为首的先锋派艺术就是要打破一切守旧的、保守的秩序。不过书的第一幕和其中涉及很多剧目,对于很多不太了解欧洲文化艺术的人而言,是有很强的次元壁的。但当看到西线无战事的时候,一下子感觉回到了自己的地盘,值得一读。
很有意思的角度,从艺术方面看一战。阅读它的过程中,看了一些一战前后的艺术生活,理解了一些从前困惑的事情。(品牌对阅读有影响:单读版看了不到一半,看不下去了,剩余部分看的甲骨文版)
读到错别字的感觉不太好。
20世纪在追求生的过程中,把死亡带给了成百上千万最优秀的人。在我们的故事中,无名士兵处在前沿和中心,他们就是斯特拉文斯所谓的祭品。
古典式的艺术史研究方法将艺术从社会史中单独拿出来,将其置于一种相对静态的维度下,纵使在对其流变的讨论时引入社会史的资源,但方法论的平行跳跃能力大打折扣。看似提高艺术史地位的同时矮化和边缘了艺术本身对社会以及思想的影响力,也让艺术史研究愈发失去想象力。而本书对于艺术史方法论提供了新语境,不失为一个相当精彩的案例。
明显被高估
社会文化史视角下的一战。对德国的叙述分析当下特别值得一看。
一战确实是历史的十字路口
挺喜欢的
视角非常新颖,用当季艺术串联社会思潮、照应战局发展。提及英国人的「游戏观念」,其最初作战还本着「fair play」的观念,承袭维多利亚时代,出奇制胜属于懒汉和赌徒,成功与必须是艰苦奋斗的结果的价值判断。——就不难理解为什么总是德国率先突破杀伤性武器的使用下限(毒气、火焰喷射器...)而坦克为什么最初又那么不受协约国重视。英国出战是为了维持现状,而德国则是推翻一切。不再是人打战争,而是战争大人,太过强大先进的技术武器,让作为个体的士兵陷入难以自白的脆弱和无力感中。提出一个有趣观点:法西斯主义其实是一种「审美的政治化」。纳粹将对镜中想象自我(金发碧眼、如同克虏伯钢铁一般的坚强意志、尼采式的权力意志)的自恋投射到政治运动中。强制执行标准明确的「美」—与善恶无关。所有不美的种族、思想一律消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