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 春之祭的封面

春之祭

[加拿大] 莫德里斯·埃克斯坦斯

出版时间

2018-08-01

ISBN

9787520130356

评分

★★★★★
书籍介绍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硝烟中,世界各地的艺术家、思想家和普通民众都经历了前所未有的变革。本书以《春之祭》为线索,带领我们穿越历史的长河,了解那个时代的文化冲突、艺术创新和社会变迁。
作者简介
莫德里斯•埃克斯斯坦是来自多伦多大学历史系的知名荣休教授。他的代表作《春之祭》广受好评,在九个国家发行,并荣获华莱士•K. 弗格森奖和延龄草图书奖,同时被《环球邮报》和《纽约时报》誉为年度佳作之一。此外,他还著有另一部畅销书《漫步天明后》,该书赢得了皮尔逊作家信托基金非虚构图书奖,并被多家权威媒体评为2000年的优秀图书。他的最新作品《太阳舞》作为《春之祭》的续篇,也已面世。在学术研究和写作之余,埃克斯斯坦教授的生活充满了对书籍的热爱。
推荐理由
《春之祭》以其深刻的学术见解和生动的笔触,深入探讨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对当时社会、智识及文化的影响,以及战争与各领域之间的痛苦交织。本书不仅是一部优秀的学术著作,更是一部能打动人心的作品,能够引发读者对现代历史认知的重新思考,为我们展现了一个全新的历史视角。
适合哪些人读
对第一次世界大战、现代主义艺术、文化史感兴趣的读者
对历史事件与个人命运交织的宏大叙事感兴趣的读者
以及希望深入了解战争对人类心灵和社会结构影响的读者。
书籍脑图
目录
目录
西线地图
前言
序 幕 威尼斯
第一幕

显示全部
用户评论
政治学研究中不可回避的问题是国家是如何诞生的?所以有了战争是如何塑造民族国家诞生的命题,而春之祭用一种象征的命题告诉我们,战争也在塑造着现代的文化艺术和审美的意识,从一战后词汇的断裂、战争小说回忆录的兴起、纳粹庸俗之美的强调,都在反应战争通过全体的动员、绞肉机般的残酷、狂热情绪的掀起、战线前后的隔绝,在引导着大众的文化艺术意识。英法如果代表的是保守时代秩序的稳定、道德,那么德国为首的先锋派艺术就是要打破一切守旧的、保守的秩序。不过书的第一幕和其中涉及很多剧目,对于很多不太了解欧洲文化艺术的人而言,是有很强的次元壁的。但当看到西线无战事的时候,一下子感觉回到了自己的地盘,值得一读。
很有意思的角度,从艺术方面看一战。阅读它的过程中,看了一些一战前后的艺术生活,理解了一些从前困惑的事情。(品牌对阅读有影响:单读版看了不到一半,看不下去了,剩余部分看的甲骨文版)
读到错别字的感觉不太好。
20世纪在追求生的过程中,把死亡带给了成百上千万最优秀的人。在我们的故事中,无名士兵处在前沿和中心,他们就是斯特拉文斯所谓的祭品。
古典式的艺术史研究方法将艺术从社会史中单独拿出来,将其置于一种相对静态的维度下,纵使在对其流变的讨论时引入社会史的资源,但方法论的平行跳跃能力大打折扣。看似提高艺术史地位的同时矮化和边缘了艺术本身对社会以及思想的影响力,也让艺术史研究愈发失去想象力。而本书对于艺术史方法论提供了新语境,不失为一个相当精彩的案例。
明显被高估
社会文化史视角下的一战。对德国的叙述分析当下特别值得一看。
一战确实是历史的十字路口
挺喜欢的
视角非常新颖,用当季艺术串联社会思潮、照应战局发展。提及英国人的「游戏观念」,其最初作战还本着「fair play」的观念,承袭维多利亚时代,出奇制胜属于懒汉和赌徒,成功与必须是艰苦奋斗的结果的价值判断。——就不难理解为什么总是德国率先突破杀伤性武器的使用下限(毒气、火焰喷射器...)而坦克为什么最初又那么不受协约国重视。英国出战是为了维持现状,而德国则是推翻一切。不再是人打战争,而是战争大人,太过强大先进的技术武器,让作为个体的士兵陷入难以自白的脆弱和无力感中。提出一个有趣观点:法西斯主义其实是一种「审美的政治化」。纳粹将对镜中想象自我(金发碧眼、如同克虏伯钢铁一般的坚强意志、尼采式的权力意志)的自恋投射到政治运动中。强制执行标准明确的「美」—与善恶无关。所有不美的种族、思想一律消灭。
书籍解析
立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