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 西方通史 第一卷的封面

西方通史 第一卷

[德]海因里希·奥古斯特·温克勒(Heinrich August Winkler)

出版时间

2019-08-31

ISBN

9787520130820

评分

★★★★★
书籍介绍

《西方通史》总共四卷,分别是:

第一卷:《从古代源头到20世纪》

第二卷:《世界大战的时代,1914—1945》

第三卷:《从冷战到柏林墙的倒塌》

第四卷:《当前时代》

第一卷内容简介:

此书是德国著名历史学家海因里希•奥古斯特•温克勒四卷本《西方通史》中的第一卷,时间跨度为从古代源头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前夕。

作者贯穿全书的一个问题是:什么是西方?如何界定西方?作者从三个方面回答了这一问题。

第一个方面是一神教与欧洲的世俗化进程。正是在欧洲非基督教化的渐进过程中,西方这一概念才开始形成,成为世界历史的一部分。作者认为如果我们想知道西方是如何成为今日之西方的原因,我们就必须从一神论的产生入手。以此为出发点,继续探索基督教所特有的、对神权和世俗秩序之间的区分,在这种区分中已经埋下了世界的世俗化和人的解放的种子。神权和世俗权力的分离使各种力量才能得到释放、充分发展和进一步分化,于是形成了西方教会流行的区域和东正教盛行的范围。

第二个方面是神权和王权的分离和人文主义者所致力的宗教宽容,让崇尚自由和法治的新西方崛起,即美国奋起进行一场反对母国的革命。以美国为代表的新西方与以英国、法国等为代表的老西方之间进行了激烈的思想碰撞,孟德斯鸠1748年的《论法的精神》、北美1776年的《权利法案》,以及1789年法国大革命,都充实了“西方”这一概念的内涵。在接下来的两个世纪中,整个西方的历史都充满了围绕接受还是拒绝1776年和1789年思想的斗争,即新西方与老西方之间的斗争。

第三个方面是西方思想与实践的矛盾,例如在倡导“人生而平等”的同时,奴隶制却肆意盛行,美洲和大洋洲原住民被逼到了几乎亡族灭种的边缘;还有妇女和无产者长期以来所遭遇的歧视。这一阶段西方概念的演变主要体现在西方在面对非西方世界时所表现出来的矛盾及其进行自我批评、纠正自己的政治实践和不断完善的能力。

本卷的历史讲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为止。这场战争是迄至当时为止民族对立最可怕的一次冲突,比之对各种社会所带来的革命,它对国际关系上的国家体系造成了更多革命性的后果。经过这场血腥厮杀,老欧洲的西方作为整体元气大伤,美国所代表的新西方却增强了实力。

第二卷简介:

此书是德国著名历史学家海因里希•奥古斯特•温克勒四卷本《西方通史》中的第二卷,讲述1914年到1945年的历史,这30年是一段特殊的年代,战争、危机和灾难此起彼伏。在此之前只有1618年到1648年的三十年战争可以与之相提并论。

如同在17世纪上半叶,德国在20世纪上半叶也处于各种矛盾的中心。1914年到1945年,德国扮演着核心的角色,甚至西方历史上两次世界大战都可谓是德国的篇章。同时它也是人类历史上最恐怖的一个章节:最终以欧洲犹太民族的毁灭;以20世纪国家犯罪史上最彻底的大规模屠杀;以德意志帝国的灭亡而告终。

作者在本卷的核心是要回答为什么德国犯下了犹太人大屠杀的反人类罪,为什么一个文化上属于西方的国家,如此顽固地否定不可剥夺的天赋人权,以至于令世界和自身都跌入灾难的深渊。通篇来看,作者认为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古老帝国瓦解,诞生了很多新国家,西方国家的社会心理发生了重要变化:工人阶级势力的崛起,使原本的中产阶级产生恐惧和军事化思维,并严重低估可以依靠严格的规范和公认的机构来解决民事纷争的种种办法。

在欧洲大陆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诞生的国家中,执政的或多或少都是专制政权。这些新生国家并不是纯粹的民族国家,有些甚至明显是多民族国家,但它们奉行“民族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的原则,对本国内的少数族群越来越排斥,越来越希望归并国外的本民族群体。因此在接受西方民族自决观念的同时,埋下了产生重大分歧的种子。

另外,两次世界大战之间政治体系的一个新特点是新型独裁,即所谓的极权专制。原有执政派别无力缓和国内外矛盾和疲软的社会经济,导致德国、意大利等国家的极端思潮对群众越来越有吸引力,它们要求绝对服从,其政治目标是创造出新人。保守政治家和自由政论家曾在一段时间内对墨索里尼抱有很大好感。相比于俄国的布尔什维克,西方国家逐渐才认识到更激进、更极端和更“极权”的法西斯政权更具威胁,盎格鲁-撒克逊国家才重新评估了它们和苏联共产主义的关系,甚至迈出与其结成同盟的一步。但对国际局势而言,为时已晚。

第三卷内容简介:

此书是德国著名历史学家海因里希•奥古斯特•温克勒四卷本《西方通史》中的第三卷,时间界限为1945—1991,讲述冷战时期的西方历史。

在这40多年的时间里,世界处于华盛顿与莫斯科两极对立的时代。温克勒按照时间发展顺序,讲述了在这一时期,西方世界及与西方世界相关联的非洲、美洲等被殖民地区或受冷战牵制地区的历史。

综合全书来看,温克勒讲述这一时期历史时主要体现了下列三条主线:

第一条主线是美苏两大国之间的对峙,其激烈程度随时间而发生变化。第一个对峙阶段最迟从1948/1949年封锁柏林开始,结束于1962年秋季古巴导弹危机的化解,接下来是一个缓和阶段,之后是1970年代下半期重又走向对峙,最后是戈尔巴乔夫实施改革,政府更迭。世界历史进入新的阶段。

第二条主线是跨大西洋的西方国家逐渐构成一个整体,美国的一尊独大地位日益彰显,可以用“美国世纪”或者“跨大西洋世纪”来概括。这条主线涉及的地理范围非常广泛,如构建欧共体和北约的欧洲、去殖民地化的非洲及拉丁美洲;以及布雷顿森林货币体系的构建,《澳美新条约》的签署,这些都让西方世界联系得更为紧密。当然,这种超越民族的融合,或者说是同属西方民主国家共同体的归属感,并不是由来已久或者自然形成的,它是在与欧洲民族主义的对抗(例如英国的撒切尔夫人和法国的戴高乐)与妥协中不断成长起来的。温克勒对这条主线的描述尤为精彩。

第三条主线是苏联与中东欧国家的关系变化。二战后,反法西斯主义和共产主义在这些国家收获了最多的共鸣,各个国家纷纷建立起共产主义政权,团结在苏联周围。但石油危机、经济和技术的落后,以及苏联的高压政治和经济上的捉襟见肘,让这些国家期望能够获得西方国家的援助,纷纷将目光转向了西方,最终导致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纵观全书,他的客观与审慎在这一条主线上表现得最为明显。在他看来,苏联社会主义时代的终结并不意味着弗朗西斯•福山所说的“历史的终结”。独元化的局面只是走向新的多元化时代的过渡阶段。柏林墙倒塌后,跨大西洋的西方是否还能继续拥有统治地位,都是大可值得怀疑的。

第四卷内容简介:

此书是德国著名历史学家海因里希•奥古斯特•温克勒四卷本《西方通史》中的第四卷,本卷叙述的是从这1991年起已经成为往事的将近四分之一世纪的历史,亦即最新的、可称之为当代史的断代史。

作者在这一卷中主要考察了冷战结束后,世界所发生的变化,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方面是世界历史的连续性并没有因为苏联的解体而停止。传统的惯性力量依然在左右历史的发展。例如俄罗斯并没有变成亲西方国家,巴尔干半岛的民族主义仍是各国政治的重要内容。但是另一方面,东西方冲突的结束不可否认加速推动了巨大的全球化进程,这股推动力延续了伴随生产和分工的国际化(因第三世界国家,如亚洲“四小龙”——新加坡、韩国、台湾和马来西亚的加速工业化而起)而一同出现的那些事物。

第二方面是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工业国家的公共债务继续膨胀。从罗纳德•里根、比尔•克林顿到乔治•W•布什,巨额军费开支让美国的预算赤字逐年飙升,美国的政策依靠贷款政策的支撑。此外,针对低收入家庭的次贷政策对2008年秋世界金融危机的爆发起到了决定性的推波助澜作用。

第三方面是世界单极局面已成为过去。中国、印度和巴西迅速崛起,俄罗斯重新巩固了它的世界大国地位。美国因在2003年以模棱两可的理由发动了伊拉克战争,从而不仅在国际上损害了它的道德信誉,而且还招致了重要的欧洲盟友的不满和抵制。

第四方面是在非西方国家面前,西方的表现经常给人以各自为政一盘散沙的印象,跨大西洋两岸的关系初看起来似乎处处充满着紧张、矛盾和不和谐的主调。许多美国人将欧洲人看成是既脱离实际又自私自利的美国反恐斗争的受益者。欧洲人则普遍认为,美国出于一种近乎疯狂的安全需要,将它的自由理想抛到了九霄云外。双方的相互指责并非完全空穴来风。

在作者看来,冷战后世界尽管正在经历着上述变化,但1776年和1789年思想无比巨大的力量还远未枯竭凋敝,它迫使西方民主国家不断对其政治实践进行重新修正。

海因里希·奥古斯特·温克勒首次填补了一项早就该填补的空白,撰写了西方的历史:他所描绘的世界史宏图,其时间跨度从古代源头直至20世纪,他权威地阐述了此间发生的重大政治事件,以及各种政治思想的轨迹。

海因里希?奥古斯特?温克勒(Heinrich August Winkler,1938—),当代德国著名历史学家,联邦大十字勋章获得者。主要著作有《魏玛共和国的工人与工人运动》、《通往西方的漫长道路》,荣获莱比锡图书奖的四卷本《西方通史》等。

目录
上册
前言
导论
第一章 西方之形成:世界一部分的特征
一神教作为文化革命:西方之东方起源

显示全部
用户评论
一般,纸质非常不好,特别臭。买回来快一年了,到现在看完还是非常臭。反正看完了,真想扔掉。
第一卷三册,第二卷三册,第四卷两册,第三卷还没有出版,不知道分几册。叠在架子上,厚厚一大堆。这种厚书,不乘买书的热情劲,赶快读,以后就成摆设了。从第一卷看,政治进程太琐碎了,可以分一部分篇幅讨论商业组织、薄记制度、思想变迁、科学思维、社会有机体的成长。那些细微的变迁,才是决定历史之所以如此的伟大力量。所谓西方,正植根于此也!帝王将相的故事,当时热闹,从长远历史来看,不过如此。
第一卷三册读毕,书名可能具有误导性,本书探讨的其实是西方这一地理和政治概念背后的影响全人类理念的形成及发展过程,权力在神圣和世俗以及在世俗之中再次分离,无疑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充其量我只能称其为《西方政治通史》,略似于大学本科政治史西方部分的教材,毕竟没有提供任何新的观点和别致的视角。只是为西方政治史书写提供了一种插叙式国别体方式,但可能这也并非是理想的模式。
这不是历史学,这是历史哲学。说白了就是拿着“西方”这个冷战时期才形成的历史概念当框,给现代西方具有的一些所谓特征四处寻找历史渊源。这渊源吧还不是直接从时人那里找,论及大宪章的时候复读19世纪史学的陈词滥调也就罢了,讨论早期基督教翻来覆去引黑格尔真是…这位海因里希·奥古斯特·温克勒先生在这部书里完全没有表现出一位历史学家应有的职业素养,不过也不难理解:历史学是不需要辉格主义的,只有政治和政治神学才要。
作者在开篇用一个很大的观念论框架(内在——外在,也即精神性——现实物质性的对立)来处理西方历史上种种社会矛盾,并指出正是这些矛盾塑造了西方社会的基本特征。鞭辟入里,也让我十分受用。然而我总觉得这种分析框架在后面的行文中没有被很好的贯彻下去。第二、三册的大部分内容仍然只是停留在对历史事实的客观叙述,相比于一般叙事史只不过是添加了更多对思想背景的叙述。如此种种,恐怕很难说是完全让人满意的。
书是挺好,比较专业了,就是装帧的书皮,扔了太浪费,留着太累赘,所以把书皮专门找地方放着了
不够生动
作为阅读文献,主要看了第三章1789-1850年,温克勒的叙述和评论都超棒,很受启发。各国在形成和巩固自己的民族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