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 守候黎明的封面

守候黎明

[美] 马娅·亚桑诺夫(Maya Jasanoff)

出版时间

2018-10-30

ISBN

9787520135016

评分

★★★★★

标签

文学

书籍介绍
在纷繁复杂的现代世界,我们往往容易迷失在纷扰的表象之下,难以窥见历史的本质和文学的真谛。《守候黎明》为我们提供了一扇窗户,透过它,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康拉德是如何在动荡的时代背景下,通过文学创作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同时也洞察到那个时代的社会现实和人类精神。
作者简介
马娅·亚桑诺夫是哈佛大学柯立芝历史学教授,著作颇丰。她的作品《帝国边缘》获达夫·库珀奖,第二部作品《自由的流亡者》荣获国家图书评论非虚构小说奖和乔治·华盛顿图书奖。亚桑诺夫曾获古根海姆研究员称号,并在《纽约时报》、《卫报》等媒体发表评论。
推荐理由
《守候黎明》以深入浅出的笔触,详细讲述了约瑟夫·康拉德的生活经历和创作历程,不仅揭示了这位文学巨匠的内心世界,也生动地描绘了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欧洲的历史变迁。书中对康拉德作品的解读和对殖民主义、人性等主题的探讨,对于文学爱好者、历史研究者以及渴望理解人类文明发展脉络的读者来说,都具有极高的价值和意义。
适合哪些人读
对文学创作、历史研究感兴趣的读者
对约瑟夫·康拉德及其作品感兴趣的读者
想要深入了解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欧洲社会和文化的读者
以及对人性、道德、伦理等主题感兴趣的读者。
书籍脑图
用户评论
对于康拉德一无所知也是因为阅读的缺陷导致,毕竟没有认真梳理过英美文学史。但看的重点让我莫名其妙买的这本书(买到手看了简介也没搞清楚到底是传记还是全球化论述还是断代史)从茫然到被吸引。按道理我是不会对作家传记所吸引,更多的是19世纪整个世界动荡和剧烈全球化变迁过程中,作家作为一个缩影所体现的魅力与令人羡慕的神奇经历。毕竟,没有一个航海家是傻瓜,更何况他是作家,而且是19世纪末的作家。
能把康拉德写到这个地步,绝对不仅仅是作家的传记,而是曾经世界一隅的还原,出乎意料的好看,我非常喜欢
2019.01 作者将历史、传记和作品解读编织在一起,真正出彩的不是史料,而是作者游走在各个材料之中的卓越的语言。这种语言充满叙事的张力和共情化的想象。
书和翻译都挺好的,就是装帧排版导致看起来比较费手…
在万圣看到后就买了,不过开本有点小字过于小而密集不太舒服。传记感觉康拉德这个人立不起来,没有预想的那么好吧。
着重于作品分析,人物生平写的太少。可以看到父母作为波兰复国运动领导者对康拉德产生影响远不及水手生涯对文学作品的塑形。至于迈入二十世纪全球化和一战爆发,和康拉德文学品味形成也没有必然的联系。他是一座独特帆船,是大洋的季风和洋流赋予了作品生命力。
殖民统治真的太残暴了,所谓的刚果自由邦只是殖民掠夺的借口。太烂了,欧洲中心主义。
在读刚果的历史中,第一次看到这个名字,原谅我对于文学和小说的不感冒,误打误撞的开始读,潦潦草草地看完,原谅我的低分,对于这种对于小说的重复的叙述以及对于作者生平的描述,我同样的不感兴趣,基本上是没对上眼吧
一个被迫失去祖国的人,却在漂泊的航船上成为全球化时代的先声
少有的能在人物生平主线之中插入大量时代背景,却依然转换流畅、叙述完整的传记作品。这当然首先归功于作者优秀的布局和文字能力,但传主康拉德处于全球化时代英帝国作家群体中独特的生命历程,同样为传记的此种处理奠定了基础——独立前的波兰人、轨迹遍布亚非的海员、以非母语写作的归化英国人、在新大陆广受欢迎的旧大陆作家。欧洲帝国的全球扩张塑造了拉康德的视野与写作主题,而对于这些帝国(或者说任何一个当时存在的国家)的疏离感却又使他不同于吉卜林之流,在时代的偏见之外获得了某种可贵的“先见”。很难说从“帝国年代”步入“极端年代”的拉康德是否真的等到了所守候的“黎明”,但至少在晚年他确实看到了一个为自己所部分言中的“新世界”。 最后还是要吐槽一下被N次吐槽的开本装帧,以及错字错段着实不少的编加,不应该啊。
书籍解析
立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