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 何故为敌的封面

何故为敌

[德]卡罗琳·艾姆克(Carolin Emcke)

出版时间

2019-02-28

ISBN

9787520142656

评分

★★★★★
书籍介绍
在当今世界,仇恨与歧视现象依然存在,严重影响了社会的和谐与稳定。面对这些挑战,我们需要深入了解其根源,并寻求有效的解决方案。《何故为敌》正是这样一部作品,它为我们提供了认识这些问题的新视角,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社会现象,并为我们指明了构建和谐社会的道路。
作者简介
卡罗琳·艾姆克,1967年生于德国,哲学博士,曾在伦敦、法兰克福和哈佛大学深造。她是一位自由时事评论记者,足迹遍布全球多个冲突地区,并荣获多项国际大奖。2016年,她凭借卓越贡献获得德国书业和平奖。郭力,天津师范大学1985届毕业生,现为德国弗莱堡大学汉语教师,同时也是一位自由作者和翻译。
推荐理由
《何故为敌》通过深入探讨仇恨、歧视、种族主义等社会问题,揭示了这些问题背后的深层原因和社会影响。书中结合了多个案例,从历史、文化、心理等多个角度进行了分析,为读者提供了全面而深刻的理解。这本书不仅有助于读者反思社会现象,还启发我们思考如何构建一个更加和谐、包容的社会。
适合哪些人读
对社会科学、社会学、心理学等领域感兴趣的读者
关注社会问题、希望了解仇恨与歧视根源的读者
希望提高自身对社会现象认识,并参与构建和谐社会的公众人士。
书籍脑图
目录
前言 / 001
一 可见与视而不见 / 011
爱 / 017
希望 / 022
担忧 / 025

显示全部
用户评论
反正我觉得这本很不错!请一直保持同理心,毕竟谁又能一生总得意总是“大多数”呢。
打了满分。这本书的讨论背景或激发点,是发生在欧洲的来着中东和非洲的难民潮。但这本书也是为中国读者而写。联系一下近期国内因疫情而发生的对某些区域同胞的污名化,因外国人居留和入籍草案引发的种族主义言论,都可以在本书中找到相应的批评分析。希望有更多的人,尤其是那些主要靠网络吸收信息和思想的人,读到这本书,并有一些思考。也希望出版社能加大本书的推广,泽及更多的心理
“伊斯兰国”的仇恨首先是一种平等主义。不论男女老少,不论肤色背景,毫无先决条件地呼吁所有人来加入永恒的“我们”,与此同时,便会感到自己是一个“更好”“更真”“更纯”的穆斯林。在这种二元世界观里,只存在绝对的善和绝对的恶,任何中间体、任何差异、任何矛盾都不存在。这是作者对当今世界存在的其中一种仇恨问题的思考。据此观察近期的LES吧被封、高校反同等事件,也会发现端倪,有所解释。包括暴力、难民、种族歧视、民族主义、性别平权等,没有无缘无故的仇恨,“我们”与“他们”之间,竖着坚固的藩篱,“共同体”集结激烈的情绪反应。对纯正的崇拜,强化成为对异者的仇恨。因此,作者赞美不纯正,追求多样化。作品立论鲜明,陈述直接,揭示了问题,证据链和论证过程充分一些就更完善了。
生存的局限让人们厮杀,繁荣的表象让人们欢唱,爱与恨并不是两个对立的极端,有时只在一念之间
一本看似薄读起来并不薄的小册子。作者以两个案例开篇,一为集体敌视另一集体;一为同一国度内不同种族间的歧视。探讨仇恨与歧视如何产生、产生后又在不断传承。从政治、文化、社会、性别、宗教角度阐释敌视行为的产生和演变。作者是一位倡导多元价值、多元社会的学者,赞美不纯正,认为“来自不同国家的人们,有着不同的历史及政治记忆和经历,要将之统一起来,一定是件很难的事情。这些经历与记忆是冲突的潜在根源,不容忽视。”
3.5星! 最近常常思考暴力和仇恨的问题,不明白为什么有些人会突如其来且毫无顾忌地对他人产生仇恨动用暴力,故读了这本书。 如同德语标题Gegen den Hass字面意思一样,全书围绕“反对仇恨”展开,特别是种族主义、狂热主义、对民主的敌意三个主题。内容共三个部分:仇恨与歧视的表现形式、产生机制和应对建议。由于是随笔的形式,书中引用了很多名家的理论,却没有深入地展开,加上原文运用了很多无人称被动态,译成中文后读起来有些碎片化的拼凑感和不流畅。 不过,作者提供了一个开放宽容的视角,批判了现代社会那种只质疑别人的立场,而不允许怀疑自己的立场的思维占主导地位的现象。无论是“racial profiling”、 “示播列”、还是 “恨文擂台赛” ,虽然没能解答我的困惑,却也引发了一些新的思考。
今年(2022)上海在一夜之间从抗疫模范沦为口诛笔伐的对象,给了我读此书的动力。
本书引用了大量的名家之言,好在只是一本随笔,读读也还行。
豆瓣评价好低,我个人很喜欢这本书。“被仇恨的是不确切的,若要确切就很难仇视”。“符合常规的人往往无法想象'常规'有怎样的作用,因为他们自己的被接受、被视为理所应当”。这两段深以为然。
素不相识,又何故为敌
书籍解析
立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