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 合为一家的封面

合为一家

吴洪琳

出版时间

2020-01-01

ISBN

9787520147002

评分

★★★★★
书籍介绍
十六国北魏时期是中国历史上民族融合的重要时期,也是多元文化激荡的时期,各民族之间的互动非常频繁,混居杂处、冲突融合得到了充分展示。本书分为“十六国时期的民族认同”“北魏造像中的民族认同”两大部分,通过详细解读汉赵国号的取舍,赫连勃勃的民族心态,吐谷浑的“中国”认同观,云冈、龙门等石窟造像中所表现出来的胡汉服饰、姓氏、供养人形象的相互渗透等内容,勾勒出十六国北魏时期各民族之间相互认同的进程。 吴洪琳,女,教授。1989年获历史学学士学位1992年获历史文献学硕士学位。2005年获历史学博士学位。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民族史。专著:《铁弗匈奴与夏国史研究》《合为一家:十六国北魏时期的民族认同》。主要论文:《关于中古时期独孤氏的几个问题》,《唐史研究》第20辑(2015年);《十六国汉赵国号的取舍与内迁民族的认同》,《陕西师范大学学报》2013年第2期;《王、天王、皇帝——十六国政权首领名号研究》,《西北民族论丛》第9辑(2013年);《铁弗匈奴的族源、族称及其流散》,《青海民族大学学报》2011年第3期等。
目录
“西部边疆研究丛书”编辑委员会
“西部边疆研究丛书”总序
绪论
文本 十六国时期的民族认同
十六国汉、赵国号的取舍与内迁民族的认同

显示全部
用户评论
少数民族政权选择汉化,首要目的是利用中原地区传统的政治资源,来强化自己的合法性和号召力。 少数民族政权实现汉化,主要通过借用中原地区的政治理念和法统序列,重塑本民族的起源史,寻找共同的祖先源流。 所谓合为一家,不是少数民族单方面地融入汉族,他们也通过引入佛教之类的新思想资源,为中国文明和历史带来了新的内容,并且影响持续至今。
有几处引用史料的错误,别字也有。观点上有一些蛮有意思的,不过挺隔靴搔痒的。前几篇文章都编成一本书了,就把重复的内容改一改不行嘛,像吐谷浑那篇文章只能是赞一句整理之功。
没什么新收获,前半部分不如看那套十六国各论书籍,后半部分不如看石窟的那套。且重复内容较多。
结题式大作~~
民族认同之路
限于各种原因做成了个案研究,很多东西还是泛泛而谈了,特别是对后赵与前秦这两个短期统一北方的政权实际认同略显不足(当然,十六国史料缺乏也是很重要的客观原因)。前篇对吐谷浑部族政权认同的探究和后篇对北魏石窟造像的详细分析算是为数不多的亮点。
得到听书: 不但说到了“五胡”对汉民族文化历史政治制度的认同与模仿,也提出采用同为异质文化的佛教,对中国文化加以影响和改造,胡人以这种方式融入其中留下了自己的印记 1.“合为一家”的原因,少数民族政权选择汉化,首要目的是利用中原地区传统的政治资源,来强化自己的合法性和号召力。比如匈奴首领刘渊建立的汉政权自称继承了汉朝法统 2.“合为一家”的过程,少数民族政权实现汉化,主要通过借用中原地区的政治理念和法统序列,比如五德始终说,还有根据汉人的历史观,重塑本民族的起源史,寻找共同的祖先源流。这些都说明他们从心态上试图把本民族融入中国文化的系统内 3.“合为一家”的影响,合为一家不是少数民族单方面地融入汉族,他们也通过引入佛教之类的新思想资源,为中国文明和历史带来了新的内容,并且影响持续至今
写得比较浅,就事论事、稍加发挥而已,所用的资料也基本上是二十四史的习见史料。
作为政治任务的色彩有点重,不少属于自说自话——“……吐谷浑偏安一隅,完全可以不受这些因素的影响,而采用已经成为最高首领称号的‘皇帝’,但是吐谷浑民族的各个首领并没有这样选择,而仍旧是选择了代表一方之主的‘王’号,这也反映了吐谷浑对于统一的期待”。如果吐谷浑称帝,大概就能解释为偏安一隅的吐谷浑也有统一中国的意愿,说明了吐谷浑在思想意识上与中原各族日益融为一体。
部分论断较为清晰 结论令人信服。但是在论证过程中主观臆断较多,虽然十六国史的研究存在材料缺失的不足,但是此处干讲道理,不免有些过于空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