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 怀柔远人的封面

怀柔远人

[美]何伟亚

出版时间

2019-07-31

ISBN

9787520147620

评分

★★★★★
书籍介绍
在全球化日益深入的今天,了解不同文化间的交流与碰撞显得尤为重要。《怀柔远人》以马嘎尔尼使团访华为例,揭示了中英关系中的文化冲突与礼仪互动,引导我们思考如何在多元文化中寻找共通点,促进国际间的和谐与发展。
作者简介
何伟亚,美国芝加哥大学历史系教授,全球研究项目负责人,东亚研究中心成员。其研究领域涵盖现代中国研究、英帝国研究、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等。代表作有《怀柔远人:马嘎尔尼使华的中英礼仪冲突》、《英国的课业:19世纪中国的帝国主义课程》、《帝国的安全状况:英国在亚洲的殖民知识和帝国构建》以及《动物劳工与殖民战争》等。
推荐理由
《怀柔远人》这本书以其独特的视角和深入的研究,对19世纪中英关系以及礼仪、文化、政治和经济的复杂关系进行了全面的探讨。作者何伟亚的后现代主义史观为我们理解历史事件提供了新的视角,同时也涉及了中外关系、文化误解、朝贡体制等多个议题,是一本具有高度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的著作。
适合哪些人读
对历史学、国际关系、文化研究感兴趣的读者
希望了解中英关系历史背景的读者
对后现代主义史观感兴趣的学者
从事外交、文化交流等工作的专业人士。
书籍脑图
用户评论
#跟着杨老师读书#万万没想到,最后竟然和拉图尔汇合了。#我们从未现代过。我们必须跨越的不是时间与空间上的鸿沟,而是想象出来的距离。
一言难尽
丰俭适中、按中线而行,是清朝为马嘎尔尼安排的觐见仪式流程,英国人固有的打破常规的逻辑使按程序进行增加了不确定的难度。大清对英国的多变想法报之以常变心态,反复把握自身气度和压制彼方傲慢。打破常例,两大帝国的碰撞,以试探着进行,却以固有观念收场。大清帝国首先在马嘎尔尼的概念里被摧毁,再到半世纪后被英国炮舰埋葬。
在世纪之交曾经轰动一时的著作,旨在重新诠释英使访华,尤其是意图「解构」现代性视角所带来的种种滤镜,如通俗上认为的天朝上国狂妄自大等等,并且似乎想要证明清廷所作的决策在其主观角度而言仍然是具有相当现实理性的。读毕全书,应该说,这是一条很有探索意义的取径,但是在这一议题上仍然缺乏「重构」方面的努力,甚至说可能性。
故宫文华殿「何以中国」展陈列着一只精美的“银胎率珐琅嵌宝石靶碗”,它是六世班禅额尔德尼进京恭贺乾隆皇帝七十大寿(乾隆四十五年/1778)的贺礼。乾隆非常喜欢这只佛教靶碗,命令造办处为靶碗制作了盖子,随后作为供器放置于养心殿。这件礼物和马嘎尔尼1793年献给皇帝的礼物有着怎样不同的意义呢?
考研复试准备的一本书!
历史现场的人多数时候只是在现场,并没有历史感。现在人回望历史时期的人和时间赋予了他们历史意义。马嘎尔尼的来华只是时代性的交流,因为中国在乾隆后的一系列遭遇,尤其后来的民族兴起,这就带来怎么看待这一事件的政治视角争议。
真的薄弱……宾礼对于皇帝而言约束力究竟有多大呢?这究竟是与官僚系统的互动还是皇帝的自我意志呢?作者花费最大的论证部分居然说服力很差。我真的觉得作者不懂中国,不懂中国的行事逻辑。后现代的跨文化研究,道理说得都很好,但具体操作真的不行。
引起全球学界轰动的著作,被荣新江老师安利到了,慕名而来...对马嘎尔尼访华的印象源自高一第一节历史课,老师为了给我们打破教科书传统观点的滤镜,大讲特讲“马嘎尔尼访华这件历史上不起眼的小事”(原话),时过境迁,她具体讲的什么我已经记不清了,现在想来她也许是根据这部著作而言的。何伟亚想要解构,但却没有完成建构,这是我对后现代史学表示怀疑的地方。语言我认为是优美的,它本身并不晦涩,难读或许是因为他的思维线太散了。他散我也散,摆烂就能读下去了,虽然行文飘忽,但并不难get到他的point。
书籍解析
立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