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 中国与世界社会的封面

中国与世界社会

[德] 于尔根·奥斯特哈默

出版时间

2019-10-01

ISBN

9787520151481

评分

★★★★★
书籍介绍

本书为读者全面而深入地回顾了从18世纪到1949年中国与西方世界和日本的关系,论述的重点时间段是19世纪和20世纪早期。作者非常详细地论述了中国与外部世界的政治和经济关系,并从不同的理论视角解读它们对之后中国发展所造成的影响。例如,作者分析了,西方和日本在中国开设银行、修建铁路让中国对其产生依赖的程度。作者写作本书的目的在于将中国对外部世界的理解与西方对中国的理解平衡起来。

于尔根·奥斯特哈默(Jürgen Osterhammel)

1952年生,曾在伦敦德国史研究所和弗莱堡大学工作,现为康斯坦茨大学近现代史教授。他出版过大量有关18世纪以来的欧亚历史著作。其作品包括《中国与世界:十八世纪至当代》(获得德国史学家协会奖)《中国革命:1925年5月30日,上海》《世界的演变:19世纪史》等。于尔根·奥斯特哈默因其在历史学研究中的卓越成就分别于2010年和2016年获得莱布尼茨奖、汤因比奖。目前,他正在从事20世纪的去殖民化史研究,并和入江昭(Akira Iriye)合作主编6卷本《世界史》(A History of the World)。

目录
中文版序
绪论
第一章 概述
一 来自中央之国的报道
二 有关世界差异的统计

显示全部
用户评论
这书第四章写得这么伟光正都被下架,党内有反贼石锤了!
经济史 殖民
实际上,这本书的质量完全足够一个五星好评,写得极好。但是由于不必要的删减,所以减去1星。
“《中国与世界社会:从18世纪到1949》一书为读者全面而深入地回顾了从18世纪到1949年中国与西方世界和日本的关系,论述的重点时间段是19世纪和20世纪早期。作者非常详细地论述了中国与外部世界的政治和经济关系,并从不同的理论视角解读它们对之后中国发展所造成的影响。例如,作者分析了,西方和日本在中国开设银行、修建铁路让中国对其产生依赖的程度。作者写作本书的目的在于将中国对外部世界的理解与西方对中国的理解平衡起来。”
以前上学的时候对历史没有一点兴趣,关于历史课都是死记硬背的历史事件。这次看完这本书终于把清朝到近代的历史事件的点串起来了。比较刷新我的认识的是,清末的时候英国等国家其实并不准备像殖民印度那样殖民中国,因为殖民的话需要负责更长远的责任,并且殖民只适合比较广阔且荒芜的地区,他们只是想利用清政府的软弱落后,榨取所有经济利益。还有一点印象比较深的是,美国在1945年以后面对国共之争的不站队的态度以及他们最初对在中国的期待是蒋介石领导下的民主的资本主义国家的中国盟友。
至今已觉不新鲜
很经典的著作,想不到是上世纪80年代末的作品
内容不错,经济主线,轻型纸不爽
2022年NO.124 在作者笔下,中国与世界的“相遇”不是突如其来的碰撞式的冲击与回应,而是伴随着各种冲突不断的适应接受磨合的过程,相对于教科书吧,还是有一些很有趣的视角的,然后以政治而且尤其侧重经济领域的一串串数据和实例列举出来,也算读得很有趣了,不过在文化观念意识形态上,几乎讲得很少。 不过感觉一个教科书中早已有答案的问题作者并没有给出明确答案,彼时的中国用商业公司做比较仿佛一个诺基亚——并没有做错什么,但是倒了……也许在作者的史观中,没倒过。 短暂下架的问题,有书友说后面有删减,倒是看不太出来原因,硬说的话就是第四章其实夸赞了不少,但是细节里面也说了一些“大实话”?
作者写得好,引用多,来源丰富;偏见较少。译者翻译的好,五星!唯一瑕疵:(疑似)轻型纸,书太轻,变黄得太快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