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 无处落脚的封面

无处落脚

[美] 贝丝·廖-威廉姆斯

出版时间

2022-05-31

ISBN

9787520152242

评分

★★★★★
书籍介绍

荣获雷·艾伦·比灵顿奖(Ray Allen Billington Prize)、埃利斯·霍利奖(Ellis W. Hawley Prize)、萨利和肯·欧文斯奖(Sally and Ken Owens Award)、文森特·桑德提斯图书奖(Vincent P. DeSantis Book Prize)、卡洛琳·班克罗夫特历史奖(Caroline Bancroft History Prize)

.

一段被忽视和遗忘的反华排华暴力史

揭示现代美国移民法的起源与原罪

.

1885年,美国西部爆发反华暴力。怀俄明领地,华人矿工惨遭屠杀;全加利福尼亚州的社区与西北太平洋地区,上千名华人移民被骚扰、袭击,惨遭驱逐。贝丝·廖-威廉姆斯阐释了美国的移民政策是如何煽动这一系列的暴力,以及这些暴力如何反过来催生了美国新的排他主义政策。廖-威廉姆斯最终认为,对华人的驱逐和排斥使得现代美国诞生了“外国人”的概念。

.

通过在这个暴力时代重新找回现代美国的“外国人”,廖-威廉姆斯重申了排华史在美国历史上的重要地位。正如《无处落脚》所阐明的那样,反华法律及反华暴力仍影响着今天在美的外国移民。

.

《无处落脚》展现了一个曾不断拓展被奴役者和印第安原住民公民身份的国家是如何以一种细碎、断续的方式,否定其他阶层的群体被纳入国籍的权利……种族暴力和社区的回避读起来令人深感残忍。廖 - 威廉姆斯尤擅援引《排华法案》的通过对在美华人心理造成的影响。

——瑞贝卡·奥尼恩(Rebecca Onion),美国《石板》杂志(Slate)

.

本书重述了 19 世纪中后期美国白人劳工针对华人移民的暴力,以及始于限制、终于驱逐华工的一系列法案的制定历程。贝丝·廖 -威廉姆斯以她颇具技巧性的叙事,编织出种族歧视和排外主义的历史故事,在今天依然能引起读者的共鸣。

——安德里亚·沃登(Andrea Worden),《南华早报》(South China Morning Post)

.

通过细致入微的调查和对概念的大胆运用,廖-威廉姆斯利用“规模”透镜焦距的微妙变化,从地方、地区和国家等不同层面比照了反华运动。这段社会史通过强调反华暴力和地方自治的目标变化(从限制到驱逐),以及两者在推进华人移民管制方面的作用,极大地重塑了既有的排华编年史。

——马德琳·Y. 许(Madeline Y. Hsu),《亚裔美国人史:一段非常简短的介绍》(Asian American History: A Very Short Introduction)作者

.

《无处落脚》从地方层面无缝过渡到国际层面,提供了关于排华的引人入胜、文笔优美的新叙事,这种叙事铺陈了中国人的声音和经历,为我们理解移民和边境作出了重要贡献。

——卡尔·雅各比(Karl Jacoby),哥伦比亚大学

.

贝丝•廖-威廉姆斯(Beth Lew-Williams),历史学家。斯坦福大学历史学系博士,现为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历史学系助理教授。研究领域:美国亚裔研究、种族与移民史研究、暴力及美国西部历史研究等。著作《无处落脚》于2019年荣获美国历史家组织(OAH )两项大奖。

.

【译者简介】

张畅,斯坦福大学东亚语言与文化系硕士,浙江大学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学士。曾从事编辑、文化记者等工作,现为节目策划人。兴趣领域:文学创作及文艺理论,中国近现代个人与集体历史,非虚构写作等。译有《明镜之书》。

目录
引言 暴力排斥
.
第一部分 限制
.
1.中国人问题

显示全部
用户评论
19世纪末的美国排华运动看似是本书的主题,但实际上更多地应被视为作者为分析美国国家在贯通两洋和南北战争之后,对外帝国化、对内民族国家化的历史进程而选择的案例——副标题中“在美异族的形成”,反过来自然就是“美利坚民族的形成”,二者本就是一枚硬币的两面。至于“被驱逐的华人”“反华民团”“国际化精英”三者之间的角力,除了“暴力”被“文明国家”的形象些许遮盖外,放到现在竟然也并无多少违和感,确可证作者所言:“承前启后的19世纪纵然情势跌宕起伏,其中的诸多原则依然定义着今天的美国。” 另外不得不说,本书叙述上未免过于碎片化了一些(尤其是第二部分),因而读后略低于期望,不过也总归比某部流水账式描写同时期西海岸华人群体的作品好不少。
简洁好读的关于“排华”的读本。从自发排华行为上升到国家层面的制度,受到了各方面利益的牵扯与影响。留美华人经历了很多也影响了很多。
翻译的不错。
不同意图瓦西的观点。首先,照图瓦西的理解,英文应该是violence against the alien。 violence of the alien 是什么鬼。其次,全书的主旨就是对华人的暴力和排斥(从1882年exclusion act正式开始)如何形塑华人作为一种异类(alien)在19-20世纪的美国社会。
具有流动性的群体如何影响国内政治和外交关系的又一项研究。该书可贵之处首先在于其叙事线索打破了简单的“地方-国家-国际”的线性叙事,挖掘了不同势力的多重互动。作者认为“正是联邦政府的失误造成了当地的问题,而当地的危机则产生了国家和国际上的后果。”白人精英向往帝国主义、商业全球化;排华群体恐惧华人会对共和之梦带来的威胁。这种张力下形成的温和法案成为了后来排华暴力的温床。这样的叙事线索使得全书既关注到了国内不同政治群体分歧给排华法案所带来的张力,还能够从国际视角再考察地缘博弈对排华带来的影响。书中另一特点则在于视角的多元化,作者并没有拘泥于高层政治,考察了不同群体内部的多样性。以华人为例,作者还关注到了华人群体的能动性。在作者的笔下,我们能够看到排华议题是怎么为各方所用,成为谋求各自利益的工具
前两天心情极差的时候读了一半,今天飞机上又读了一半。 没有沦为少数族裔卖惨书,把排华的历程融入到美国19世纪中后期的社会发展变革(即美利坚民族国家形成)中了,挺好。第一部分通过华工问题体现美政府19世纪中后期的边疆政策和基层治理思路,尤其有趣,读者仿佛可以看见今日美国和“世界其他主要国家”的前身。 第二、三部分就比较破碎和流水,趣味性有但不多,不如相关纪录片(就叫《排华法案》)。比较有帮助的是用排华运动的发展(美国官民高歌猛进,晚清政府节节败退)补充了中国中学近代史教科书上“门户开放”前中美关系尤其是贸易关系从相对平等到极不平等的背景知识。 翻译很多地方显得比较青涩(不能说完全错了但读起来怪怪的)不过英译中基本能猜到不影响阅读,既然这本书是出版社抽奖送的我就拿人手短不扣分了hhhhh
书是好书,可惜翻译有多处错误,最好由历史专业译者来做
本书的核心更像是解释“外国人”概念在美国历史上的形成与变形,而之所以讲排华,是因为作者恰好是华裔,或者有这方面的资料。书中的华裔群体比我想象中的更面目模糊,个体和群体在这场历史中只是被驱逐的对象,甚至没有驱逐者来得清晰,仅结尾偶然提及的一个“疯”女士,本书意欲讲述人类历史,人性的部分却只在此处露出一角。
读完了《无处落脚》,这本书最开始书名应该是那句著名的排华口号“中国人必须走”,可能太过尖锐被改了。暴力、排斥原因来自多方面,保护也是来自多方面的考量,背井离乡谈何容易啊。可参考另外两本写美国华人的书《走出帝国》和《堂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