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 慕尼黑的封面

慕尼黑

[英] 罗伯特·哈里斯

出版时间

2020-08-31

ISBN

9787520167949

评分

★★★★★

标签

文学

书籍介绍
在那个动荡不安的时代,一场看似寻常的国际会议,实则暗流涌动,牵动着全球的命运。《慕尼黑》带你走进那个微妙的历史节点,窥见外交舞台背后的政治权谋与个人抉择。在这里,权力、信念与道德交织,每一个决定都可能改写历史的篇章。跟随书中的主角们,感受他们内心的挣扎与责任的重压,体验那场关乎和平与战争的较量。
作者简介
罗伯特·哈里斯是英国一位享有盛誉的作家,他的文学作品广受全球读者喜爱,已被译成37种语言。他的代表作包括《祖国》、《庞贝》、《影子写手》、《军官与间谍》等多部畅销小说,其中,《军官与间谍》为他赢得了沃尔特·司各特历史小说奖在内的四项重要文学奖项。值得一提的是,这部作品的影响力还延伸到了电影界,被著名导演罗曼·波兰斯基改编成电影《我控诉》。此外,哈里斯的“西塞罗三部曲”(包括《最高权力》、《权谋之业》和《独裁者》)也是他的重要代表作之一。除了丰富的创作生涯,哈里斯还是英国皇家文学会的会员。目前,他居住在英国西伯克郡,持续以其敏锐的洞察力和独特的笔触为读者带来精彩的故事。
推荐理由
《慕尼黑》一书以其引人入胜的小说情节,深入刻画了历史背景下的人物心理与政治阴谋。作者罗伯特·哈里斯凭借其智慧和对细节的精准把握,带领读者穿越至1938年的欧洲,感受那场可能改变世界命运的关键谈判。本书不仅是一部充满智慧的惊悚小说,更是对历史事件严谨考据后的文学再现,让读者在紧张的情节中体验历史的厚重与复杂。无论是对于历史爱好者,还是喜欢深度剖析人性与权力斗争的读者,《慕尼黑》都是一本不容错过的作品。
适合哪些人读
对二战历史感兴趣的读者
喜欢历史小说和政治悬疑题材的读者
关注外交策略与人性探讨的思考者
对权力运作和道德选择有深入兴趣的哲学爱好者。
书籍脑图
用户评论
8/10. 本书从英国唐宁街10号一个低级职员的视角讲述发生在1938年9月的著名的慕尼黑协议签署的过程,试图推翻首相张伯伦“绥靖主义”的恶称,因为这个协议的签署虽然让捷克斯洛伐克失去了苏台德地区,但同时也为英国多争取了一年的战争准备期。书中也讲了德国存在着反希特勒的团体,其中的一个成员是德国外交部的职员,也是男主角的牛津同学。 书中关于协议的部分大部分应该是真实记录,同时也虚构了两位主角传递情报的惊险过程,宛如谍战片。但真实的部分过多,使得惊险的部分有点平淡了。 本书已经被拍成电影了,接下来我就要看看电影是不是比书做得更好了。
相比莱格特,我还是喜欢哈特曼多一点。
读到三分之一还没交代完背景,弃!书评真是不可信😭
【202034】“这是一种徒劳的姿态,但在这个时代他们除了徒劳的姿态外什么也没有了。”——可就是这徒劳的姿态,才是世界希望之光。
大概真的是性格决定命运。 莱格特觉得“一切都要改”,他想要加入皇家空军,但是最终他还是当了一名“受人爱戴的公务员”,所以他活了“许多年”,一辈子都把张伯伦那天的背影印在了自己的脑海里... 哈特曼知道自己总有一天会被绞死,却仍然觉得没有人“能够确定自己的命运”。他依然抗争,即使作者写下:“确切地说,1944年8月20日,在普勒岑湖监狱,他们会用一段钢琴弦绞死他。” 这本书应该献给小说中的蕾娜。
前面推进得太慢,略显冗长……
其实不能算间谍小说,而是以真实历史为背景的虚构小说。真实历史背景的束缚让作者无法去设计影响更加深远的情节或人物,好在作者对于细节的详尽描述足够将故事发生的四天时间填满,再加上双线叙事的技巧,整体读下来也算有趣。算是一本作者用强大笔力支撑的小说。比起电影版里强调的张伯伦,莱格特和哈特曼两个小人物以及他们与蕾娜的前史反而更让人动容。或许,间谍故事,本质上是属于小人物的。
历史一直一直在重演,我们的现在每天出现在新闻的话题何尝不是一种止痛剂,埋下的一根绊绳迟早会被跨过去
看最后那个架势我还以为哈特曼要刺杀希特勒了,毕竟前面说了好几次身上的手枪,不开枪怎么收场啊!翻译有不少能提高的地方,译者连外甥女还是侄女都懒得稍微确认一下,着实是有点懒了。
最后,他们什么也没有改变。
书籍解析
立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