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 工业革命前的欧洲社会与经济的封面

工业革命前的欧洲社会与经济

[意] 卡洛·M. 奇波拉

出版时间

2020-11-01

ISBN

9787520169868

评分

★★★★★

标签

经济

书籍介绍

★ 意大利著名经济史学家

★ 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经济史学教授

★ 欧金尼奥•巴尔赞奖金获得者卡洛•M.奇波拉力作

★ 再现工业革命之前欧洲的幸福与苦难

【内容简介】

工业革命是当今世界形成过程中的巨大推手,它作为农业社会与工业社会的分界,仿佛是一个促成急剧变化的瞬间。然而,工业革命仅是这一漫长转变过程的最后阶段,在它发生之前的那七百年间,欧洲社会与经济是在无数因子的轻微碰撞中向着这一时刻缓慢前进的。

卡洛•M.奇波拉跨越当前经济理论与经济史之间的鸿沟,在一个连贯的分析框架内探讨了前工业化时期欧洲的瘟疫与经济动荡、工业发展与职业病、工薪变动与人口迁移、小作坊的没落与流水线的兴起等社会与经济问题,并在大量文献的佐证下,对人类发展做出了可靠的总结。而我们生活于其中的世界正是由此而来的,伴随着所有的幸福和苦难。

【本书荣誉】

本书对历史问题和思想进行了广泛的探讨,既激发了人们的灵感,又照亮了人们前行的道路。

——《泰晤士报文学增刊》

【作者简介】

卡洛•M.奇波拉(Carlo M. Cipolla),意大利著名经济史学家,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经济史学教授,美国艺术与科学学院、美国哲学学会成员,英国皇家历史学会、意大利猞猁之眼国家科学院研究员,著有《两种文化之间》(Between Two Cultures)、《时钟与文化》(Clocks and Culture)等。

【译者简介】

苏世军,北京印刷学院教授、华中工学院(现华中科技大学)英语专业研究生、瑞典北欧公共卫生学院高级访问学者,多年来从事英语和西方文化教学与研究,在国内外发表《历史上最有影响的100人》《爱情的肖像》及“西方编辑出版理论与实务”系列教材等论著、译著、教材、词典20余部。

目录
【全书目录】
图目录 /表目录
前言
上篇静态近似法
第一章 需求

显示全部
用户评论
没有重新建构理论模型阐释工业革命,但对如何接近,乃至试图处理工业革命这种宏大命题提供了示范。面对不均质的复杂的欧洲,任何范而论之的说法显然都是值得怀疑的。
原来以为会是叙事为主的历史书,但没想到作者是从社会经济史的角度,以静态概念和动态主题两方面展开的分析。之前从未读过这类书,所以面对书中许多细致的统计图表有些不知所措。不过还是有颇多收获:(一)科学与技术在文艺复兴之后的结合,预示着科学不再作为哲学,而是在现实中发挥重要作用。(二)瘟疫、战争、政治形式和商业制度影响着贸易中心的转移。(三)英国为何后来居上?思想上开明、系统的理性主义;善于在军事、贸易上转变不利条件,把握有利条件;长期的商业活动和暴力掠夺。(四)商业的繁荣和强大的竞争力,往往体现了整个社会的活力和竞争力。(五)工业革命前,西方逐渐让获得利润成为纯粹的世俗事件,这是其走向工业革命的重要因素。以这个标准看,很难将封建社会后期的“资本主义萌芽”看作是未来技术革命的契机。
作者用一种非常平静的语气把工业革命发生前后的欧洲世界做了一次描摹,相对客观且思路清晰。谈及工业革命,读者都自然而然想知道作者对于工业革命为何在欧洲/英国发生的看法,但这本书的作者对这方面的总结是异常谨慎的,作者显然不想落入主观且随意的陷阱,更愿意通过对促成工业革命的因素与环境的介绍来引导读者自己去寻找答案。即便如此,作者的某些观点还是值得思考的,比如人力资源、社会氛围、开放包容的心态、突破宗教局限改观人与自然的关系等等,这些貌似比较“软”的因素,也许对于推动一场硬的工业革命,也许作用不可低估。工业革命,其实是一场社会革命。
工业革命不是突然发生的,技术不是根本原因,是否带来改变要看人们对之的态度和应对。西方是有很野蛮的原始积累,但即使把那些财富给大清国,也不会产生工业革命,只是多了些园子。自由,自制和人才流动是关键。
枯燥乏味,放弃了
反思十足
很好看!核心观点没有脱离传统,但是数据、史料和方法论(由目录可窥一斑)很有意思。亮点是与现代经济学思维的联系与批判,颇能令耳目一新~ 眼下百年未有之变局,就要求我们至少对近一千年的历史心中有数,才能做到既见树木也见森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