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 纳粹集中营史的封面

纳粹集中营史

尼古拉斯·瓦克斯曼

出版时间

2020-12-31

ISBN

9787520171205

评分

★★★★★
书籍介绍
在历史的洪流中,纳粹集中营是那段黑暗岁月的见证,它们的存在不仅是邪恶的象征,更是人性复杂性和道德挑战的体现。尼古劳斯·瓦克斯曼的《纳粹集中营史》通过丰富的文献和资料,为我们描绘了这一残酷历史的全貌,引领我们反思历史,铭记过去。
作者简介
尼古劳斯·瓦克斯曼,德国现代欧洲史专家,伦敦大学伯贝克学院教授。其学术成就显著,代表作有《希特勒的监狱:纳粹德国中的合法恐怖》,此书深入剖析了法西斯时期的司法恐怖。此外,他还参与编撰了《纳粹集中营,1933~1939:纪实历史》和《纳粹德国的集中营:新历史》,为理解二战时期的历史提供了丰富的史料。他的研究工作在学术界赢得了广泛认可,对现代欧洲史领域做出了重要贡献。
推荐理由
《纳粹集中营史》一书以其全面和详实的记录,深入剖析了纳粹集中营的历史发展、囚犯群体的抵抗与抗争,以及人性的复杂性和道德的挑战。这本书不仅为我们提供了对纳粹集中营历史的深刻理解,而且揭示了德国社会、经济和政治因素对这一历史事件的深刻影响。
适合哪些人读
对第二次世界大战历史感兴趣的读者
希望深入了解纳粹集中营历史和德国社会背景的学者
关注人性、道德和社会责任的读者
以及对历史事件进行深刻反思和研究的学术研究者。
目录
上册
示意图列表001
序幕003
第1章早期集中营039
血腥的春天和夏天043

显示全部
用户评论
内容很详实,有当年古拉格:一部历史的感觉了,但整体上比较学术,也就比较平铺直叙,但是这样的调查研究无疑是有价值的,相比之下国内对于日帝对我国同胞的残害调查却一直没有出现有影响力的大众文本
早期集中营(达豪):死去的大多数是犹太人或重要的政治犯。 纳粹政治宣传的目的是让外国听众相信,集中营是一个有序的,善意的机构,它能将恐怖分子转化为良民。 对苏联战俘“劳动灭绝”,在采石场工作,榨干他们最后一点儿力气。 中期死亡营(奥斯维辛) 只有一些技术工人幸存,例如萨克森豪森集中营负责制造伪钞(1.34亿英镑) 晚期集中营:例如贝尔根贝尔森集中营,部分有价值的人质来交换关押在国外的德国人或外汇和商品。 早期审判将“审头”也视为犯罪同谋,大多德国军人被枪毙。到48年,早期的愤怒已经消散,随着冷战将德国分裂成东西两方,对纳粹罪行的判刑变得更加宽大,更多的被告逃出生天。
以前还真没关注过这方面的研究著作,今日被迫疯狂扫视。一本兼具宏观与微观的书,对集中营的运行机制和营内不同群体的考察是亮点。给翻译打满分,行文非常适合大众阅读。感性点说这本书读起来会让人泪流满面。
小说般精彩,一口气看完。一战及魏玛时期边缘青年(600万失业)大多成了党卫队及集中营看守,红卫兵最终下放去了劳改场干校及下乡,那么?从既知历史的上帝视再想细节毛骨悚然。《生活与命运》一书里写纳粹集中营的墙上刷着“劳动使人自由”,本书劳作那一节和西伯利亚流放及古格拉群岛如出一辙,讽刺。个体的悲惨放在人类的悲惨中不值一提,我们都只是幸存者。在埃特斯山(Ettersberg)都是山毛榉(音译布痕瓦尔)的歌德家乡,在歌德遇到自己缪斯女神橡树下,盖了臭名昭著的布痕瓦尔德集中营,讽刺。
完整的纳粹集中营制度演化史研究:大历史严谨,小故事也精彩。很好地回答了自己一直以来对集中营的两点疑惑:1.纳粹为什么浪费那么多人力物力搞集中营?把那些资源用到战场上不是更好吗?2.集中营里的囚犯和看守数量对比悬殊,被压迫那么惨,为什么没有发生过大规模起义?两个问题其实都很复杂,对于问题1可以说是是纳粹的阶级属性决定的。纳粹的支持者大多源于中产阶级,它的人格构成中就充满了对立成分,它处于自卑、内疚以及不安之中。它是“中间的”,介于贵族与下层之间,兼有两个阶级的部分人格。它若不想继续成为一个自我分裂的阶级,就必须清除自己人格构成中的异己成分。所以当纳粹觉察到德国社会的矛盾复杂时,他实际发现了自我内部的他性的存在。为恢复幻想的纯洁社会和自我同一性,他试去掉这种他性。但更多时候,他性以他者的形象出现
一本厚达千页的大作,但读起来远不像想象的那么难。作者基本厘清了纳粹集中营体制的来龙去脉,确实也扭转了很多误解。在个人知识体系里,集中营和犹太人,和大屠杀是一而二 二而一的关系,本书却详实准确的描绘了集中营的复杂性,多样性,以及出现早于大屠杀,甚至也不是纯粹种族主义的起源。中文学界谈这个问题,只能是皮相,本书还是大力推荐一下,感兴趣的读这一本就够
84 85
很搞笑的是,纳粹居然在集中营里搞过反腐,还处理过“随意虐杀”囚犯的看守,他们一直想营造一种集中营也是个体面地方的错觉,其中关押的是对社会有害需要隔离的边缘人物,而这种宣传在德国民众心中的影响一直持续到战后很长时间才随着大量暴行被揭露被摧毁。那么问题是,假如纳粹的集中营真的如同他们的宣传那样,是一个代表了正义的场所,会不会有很多人真的能某种程度上接受这种只要不落到自己头上的制度呢?
唯有亲历者才会有的刻在骨头里记忆,而那些侥幸存活下来的亲历者正在一个个的消失,后来的人还有多少会在乎这段惨绝人寰的人类黑历史?感谢作者地区深入而专业的研究,感谢译者顺畅舒适的译文。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希望遗忘与冷漠不要成为人类的最大特点。
我看完了!!!!向我43天的居家隔离生活致敬!
书籍解析
立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