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 海贝与贝币的封面

海贝与贝币

杨斌

出版时间

2021-11-01

ISBN

9787520182812

评分

★★★★★

标签

历史

书籍介绍

★ 尚未上市即引起媒体热议,入围2021新京报年度阅读推荐榜

★ 穿过传统中国史的缝隙,书写一部藏在海贝里的全球史

栖息在马尔代夫群岛周边海域的软体生物——海贝,从史前时期开始,就被货贸至亚非欧大陆的各个区域,并逐渐转变为人类历史上最早的一种货币。作者从这一微小的海洋生物着手,把从考古时期到二十世纪初的历史碎片拼凑起来,以全球史的视野,对亚非欧大陆内外的贝币进行了考察,描绘了一个奇妙且引人入胜的贝币世界,展现了一部鲜为人知的全球史。

《海贝与贝币》描绘了在两千年时间里,以贝币为媒介的市场是如何将语言复杂、文化多元的印度洋世界整合为一体的,而全球资本主义又是如何终结这个世界的。全书按区域展开分析,同时又超越区域的界限,结合了中国史和世界史两种叙事体系。海贝文化体现出了一种“全球在地性”,即它既是地方性的,也是全球性的;而将陆地世界和海洋世界联系起来的贝币世界,则为全球史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

【本书荣誉】

这本书不仅是一部有关海贝的传奇,还是一部由贝币交错串联起来的全球史。这是杨斌教授的一部世界史力作:它既向我们展示了贝币在全球体系内作为支撑性基础货币的区域和地方性特色,又揭示了它在东半球传播的广度。从海贝本身到其作为货币的兴衰,本书描绘了一幅它在东半球六个区域内传播的历史画卷。

——帕特里克·曼宁,

匹兹堡大学安德鲁·W. 梅隆讲席教授、美国历史学会前任主席

杨斌的《海贝与贝币:鲜为人知的全球史》是迄今为止对这种主要货币(贝币)最全面的研究之一。它建立在坚实的历史资料之上,必将与万志英的《财富之泉:11~18世纪中国的货币和货币政策》等作品一样,成为货币史上的经典。《海贝与贝币》应被放在全球历史学家和货币史学家的书架上。

——丹尼斯·O. 弗林,美国著名经济学家

研究人员和教员若在他们的书目和课程大纲中加入这一研究成果,定会有很大收获……世界史的学生和教员在用海贝拼凑我们全球历史的碎片时,会从这部重要的作品中获益匪浅。

——埃里克·施皮雷尔,美国马萨诸塞州格罗顿学校助理教师

目录
中文版序001
英文版序001
致谢006
第一章 全球现象,地方特色001
遍及亚非欧大陆001

显示全部
用户评论
内容丰富,见解高超,精彩至极!
海贝为什么没有成为中国古代的货币?借助大量考古资料和历史证据,作者有力地证明了,先秦中国的海贝并非货币。初读前面的三分之一,没太大感觉,然后渐入佳境。作者后面分析了“单向交易”的危害。贝币是历史上第一种全球货币。贝币的流通是跨区域的,也是单向的、不可逆的。一旦海贝被欧洲人从印度洋运到西非,它们就不会被回收。这种表面上由市场推动的、买卖双方接受的“公平”交易,蕞终成为亚洲人和非洲人的陷阱,导致亚、非在世界经济体系中损失惨重并被边缘化。没想到“海贝是最早的货币”这个自以为了解的知识点就这样被更新了,获得了新的启发。
海贝对世界进程的影响不亚于白银,但显然未引起足够的重视。本书作者从头至尾追寻了海贝,确切地说环纹货贝从兴起到衰落的历史。为什么是海贝而不是其他物品脱颖而出成为经济交流之媒介的?又是如何扩散到印度、孟加拉、西非诸国乃至云南的?在退出世界舞台时又经历了怎样的挣扎,且给非洲诸国带来了怎样的伤痛?这些书中都有详尽的论证。也许诚如作者所说,从海贝的角度看待世界史会成为未来历史研究的一个新的范式
这书最主要的作用是告诉国内的相关研究者,他们已经落后了。
开年第六天就遇到了让我失望的书。首先承认,这本书切入点很有意思,从贝币入手,通过市场流通串联起一个前工业革命的国际贸易体系,是不同于传统由西方主导的全球化历史的。在这个视角下西方成为了破坏全球贸易的角色。作者野心也不止于此,在聊贝币的同时还加入了相关国家的风土以及海贝在历史上的作用和地位,视野开阔,内容丰富。而这也导致整本书更像是付费音频节目的讲稿,在主线内容之余还需要补充大量背景知识以求降低门槛,偶尔还需要加一些口语化的表达将一件事情重复解释,太碎、太散了。这其中有作者自己翻译时候的考量,但总的来说更像是知识付费平台上的节目未经整理编辑就以学术著作的形式出版。补充一个题外话,在市场上已有以棉花、茶叶、糖为主题的同类型著作的情况下,出版社在宣传的时候也不突出这本书的特色,现在看来并不可惜了。
是一本很有意思的全球史书籍。 相比于实证,全球史更在意观察问题的角度,如何编织叙事的经纬,如何确定一个核心概念统摄全文而不显支离。 可能是因为书本身是建立在一篇篇论文的基础上,所以有些考证确显得冗杂而略“偏题”,但好在并不妨碍大意的表达。 作者提到的“全球在地性”这一概念,感觉就像“普遍性与特殊性”一样,只是换了名字的理论范式,但在全球史的视野上,能够在线的叙述中增加面的涉及,也算有益的尝试。 唯一能够做出实证性评判的也就是先秦部分了,作者关于中国古代“贝非货币”的观点是基于对“货币”这一概念规定的基础上的,答案“是否”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他揭示了贝类在上古中国的“贵族性”,这使得他不能成为民用的 small change,也就相应不具有普遍的currency意义,这点论证是难能可贵的。
还在本书上市之前就关注了,一直希望能有一本讲述海贝在历史上充当货币过程的书,因为一直在讲商周时期发现的海贝是来自南海,但是从来没有见到有关这些海贝如何来到中原的研究。本书一开始就讲到了所有充当货币的海贝全是来自马尔代夫,之后略感失望的见到一直在讲海贝在孟加拉、东南亚乃至云南的历程,但是到了第六章峰回路转,作者提出了海贝从印度到北方草原再到中国西北-北方-东北,最后流传中原的路线,特别是作者提出的青铜与海贝的相伴相随,真的有如酷暑中的一阵清风!作者随即解释了海贝在先秦并非货币,但是又启发了后来的金属铸币,并把海贝没有在中原成为货币归因于运输和充当小额等价物的不利因素,理论构架的合乎逻辑。中国早期的货币虽然不再被视为独立的起源,但是早期先民的兼收包容,使得这本书具备了全球化视野。
2022-007
视角独特
考古学家普遍指出海贝在考古发现中主要存在三种功用——贝币、墓葬与装饰,后两者已被验证,前者的真实性是一个涉及全球史讨论的经典议题。杨斌指出马尔代夫是世界上海贝产量最多的地区,从印度北部到孟加拉、缅甸、泰国、云南,西至非洲尼日尔河这些地区将海贝作为贝币使用的地域,他们使用的均是马尔代夫海贝。其余地域考古发现中的海贝,多是以一种贵重等价物的形态,在贸易中呈现,比如欧洲的黑奴贸易与贵族酋长换海贝,商代殷墟和三星堆墓葬中以海贝数量凸显身份高贵。此外即便是将海贝作为货币使用的地区,也没有将海贝作为唯一货币形态进行交易的地区,大多数地区是因为当地缺乏金银铜锡等矿物质铸币,于是存在贝币和矿物货币两个货币系统。结合国内彭柯和朱岩石的经典论文指出欧亚非之间存在海贝之路的贸易路线,但古代中国没有贝币贸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