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 1927 生死转折的封面

1927 生死转折

金冲及

出版时间

2021-08-31

ISBN

9787520184427

评分

★★★★★
书籍介绍
在历史的长河中,1927年是中国命运的关键转折点。那一年,中国共产党经历了前所未有的考验,从大革命的高潮跌入低谷。然而,在黑暗中,共产党人展现出坚韧不拔的精神和非凡的智慧,摸索出一条新的革命道路。《1927 生死转折》带领我们重返那个动荡的时代,揭示了共产党如何在逆境中成长,为未来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作者简介
金冲及,1930年出生于上海,是一名著名的中共党史和中国近代史专家。他于1947年考入复旦大学,并在1948年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他的学术成就显著,曾任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常务副主任、研究员以及中国史学会会长。金冲及的主要贡献在于历史传记的编撰,他主编或共同主编了《毛泽东传》、《周恩来传》、《刘少奇传》、《朱德传》、《陈云传》等一系列重要人物传记。此外,他还著有《二十世纪中国史纲》,该书荣获了第二届中国出版政府奖。他的另一部作品《生死关头:中国共产党的道路抉择》在2016年被评为中国好书。与胡绳武教授合作的四卷本《辛亥革命史稿》也获得了第一届郭沫若历史学奖,进一步彰显了他的学术影响力。
推荐理由
《1927 生死转折》一书深入剖析了中国共产党在民主革命时期的关键历史时刻,特别是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的严峻挑战与历史性的转变。通过详实的史实和深刻的人物分析,本书揭示了共产党如何从挫折中汲取教训,探索出适合中国的革命道路,并最终走向胜利。对于那些对中国近现代史、政治发展以及组织变革感兴趣的读者来说,这本书不仅提供了一幅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还蕴含着丰富的战略思考与人性洞见。
适合哪些人读
对中国近现代史有深厚兴趣的历史爱好者
对政治组织在危机中变革和发展过程感兴趣的读者
希望理解中国共产党领导力与战略调整的政治理论研究者
对于个人或团体如何在困难时期坚持理想、寻求突破的成长故事感兴趣的人。
书籍脑图
目录
北伐的大潮与暗流
政变前夜各方力量对比
谋定而后动的阴谋
四一二政变后各方的应对
武汉向右转

显示全部
用户评论
金老不愧为史学大家,对于1927这一血腥而复杂的一年只用了短短七万字不到便讲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正所谓化繁为简、言简意赅,即是如此。对于年轻的中共而言,大革命的失败是惨痛的,是极度危险的,但也是一次必要的淬炼。当蒋介石投向江浙财阀与西方列强的怀抱,悍然发动“清党”运动;当宁汉分裂最终走向宁汉合流,汪精卫左右横跳,最终导致了国共的彻底决裂之时,年轻的中共却缺乏经验,用退让妥协与机会主义的侥幸心态应对即将到来的血雨腥风,终于造成了一次极度险恶的生存危机。但危机之后,是整个党的成熟与痛定思痛后的不断成长。历史总是辩证统一的,失之东隅,收之桑榆。我们为什么会跌倒?因为这样我们才能学会站起来。感谢金老,短短数个小时的阅读便让我进一步了解学习到了这一段在历史书上叙述不明的历史。正值深夜,吾已心潮澎湃!
国庆夜读完,以此纪念。 67000字,通篇史料,分析略少,但作者作为90岁的老先生仍在工作,值得钦佩。还在119页学到了“道地”一词,和“地道”同义,还以为错了,一查原来很多地方都只用“道地”的说法! 顺便查了下毛主席在1927年的两首诗词。 但这本书里的个别话有为子孙捞政治资本嫌疑。
这本书写的太好了!短短篇幅内容满满!1927年国民党、共产党都发生了极大的转折!国民党北伐、蒋介石夺权、整理党务案、中山舰事件、到四一二反革命政变、中共五大的右倾投降主义错误、冯玉祥倒蒋的徐州会议、汪精卫七一五反革命政变、国共第一次合作破裂、八一南昌起义、八七会议,金先生节奏带感、夹叙夹议,读的过瘾!
金冲及老先生90岁高龄之作,真正诠释笔耕不辍。整书文笔简洁明快有力,对具体历史过程叙述、“冷门”人物介绍着墨不多,以大量史料陈述为积累,在大时间线下理清1927年各个事件发生的来龙去脉,并以此折射出几个关键人物的心路历程。1927年对于两党而言都是极为关键的一年,在这一年发生了太多重大事件:北伐战争、四一二政变、五大、国民党迁都、工农运动、马日事变、七一五政变、宁汉合流……对于中共而言,尽管在这一年遭到近乎灭顶的沉重打击,却也因此弄清独立性、土地革命、枪杆子里出政权这三大领导中国革命的根本性问题,“巨大的历史灾难,如果能正确地对待,往往能给人留下刻骨铭心的教训,从而痛下决心走上一条新路。最困难的时候往往正是出现转机的时刻。”读本书对理解第一次合作破裂的前因后果有较好的知识补充。
“巨大的历史灾难,如果能正确地对待,往往能给人留下刻骨铭心的教训,从而痛下决心走上一条新路,最困难的时候往往正是出现转机的时刻。”“没有哪一次巨大的历史灾难不是一历史的进步为补偿”。感觉金老创作时不仅仅抽丝剥茧回顾1927的革命历史,更直陈当下。
果然,人只有“绳子”凝结在一起是不行的,还得有“棍子”才能往自己想要的方向走
大革命失敗對年輕的中共來說是個慘痛教訓:王若飛說當時的中共有三個領導中心,各地革命形勢不同,中央的主張和指令也不一定能下達到各處,當時中共接受共產國際指導和控制,然而這時的第三國際不如以前,一是共產國際並不了解中國的實際情況,二是共產國際的理論和路線出現錯誤。中山艦事件後,中共裡面雖有人對蔣抱有警惕,但在宣傳上還是把蔣視作革命同志作出退讓;四一二事件後,把希望寄托在汪精衛和唐生智等人身上,忽視奪取政權和軍隊的重要性。蔡和森後來總結道,共產國際和中共中央當時怕生怕再得罪武漢國黨要人,沒有發掘潛藏在勞苦大眾間的革命力量。蔣介石在孫文死後培養軍力靠攏財閥累積爭奪國府首領的資本,是談大革命時不能忽略的背景,但這段歷史最重要的是,揭示當時共產國際和中共中央在對革命形勢錯判情況下險些把中國革命葬送。
国共合力北伐功成之日亦是分崩离析之时。其本质上是国民党内最高权力斗争的左右之争,蒋介石以资历最浅,全凭手中枪炮抢班夺权,在武汉诸公眼中就是小人得志。蒋大战略清晰,在南昌不交枪,拿下南京上海另立中央,勾结江浙财阀和上海黑社会,以霹雳手段将工人组织一锅端。另一方面汪精卫试图武汉自立左派领袖,但北伐河南拱手送冯玉祥,又无钱粮招募之。与此同时又失去东征蒋军时机,坐视其做大。内部农工会与各家军阀矛盾日深,屡屡兵变。可以说武汉早就走成了死棋,只能求变。CP草创六年还存在政治幼稚病,没有意识到独立的重要,一厢情愿拉拢小资产阶级代表汪精卫,甘做人小,把身家性命托付于刽子手。武汉分共后八七会议,明确了党的独立性、土地革命和枪杆子里出政权的三个根本性问题,在全军覆没的边缘终于抛弃旧观念,走上一天条新道路。
结尾的“写于2020年三四月抗疫期间,时年90岁”令人唏嘘感慨,大史家在特殊时期写历史上的关键一年,其中映照实在是极有历史感
蒋强烈的权力欲望,逐渐背离初心专政专权,致使内部四分五裂,后面的历史日本也参与其中,拉开抗日的序幕……
书籍解析
立即阅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