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 被隔绝的女孩的封面

被隔绝的女孩

[荷] 巴尔特·范埃斯

出版时间

2021-08-31

ISBN

9787520185899

评分

★★★★★

标签

文学

目录
本书获誉
目录
序言2014年12月
第一章
第二章

显示全部
用户评论
巴尔特·范埃斯笔下的犹太女孩承受着的巨大内心伤痛,却会被他以近乎散记的文法,散漫的笔调以及太多与主旨毫不相关的抒情来呈现的。作者为何要不厌其烦地对历史发生地的现今景物刻意描绘,而且时不时迸发个人的观感,难道这是睹物思人,追思历史的方式?作者还喜欢生硬地把现今生活(作者个人的生活体验)插入史实的写作,让全书整体注水、逻辑结构被碎片化、让叙述散乱、使故事和人物命运在繁琐的唠唠叨叨中让人生厌而趋于冷漠。而掺杂了太多的个人情感的抒发,让读者对历史和作者笔下的人物的严肃性、真实性产生疑虑,而且也使惨痛的史实被稀释掉血色,流于平淡。
战后幸存者的故事,改变了一个本可以过宁静生活的女孩的一生,“没有家庭,就没有故事”,笔者很克制的讲述,回忆有时也是残忍的,即便记忆可以篡改,但那种无法忘记的影像就像把以前的痛苦重新来过。。
无意中在浙图遇到这本书,读完却觉得很惊喜。很多年之后我读过《拉贝日记》,无奈因为情节过于残酷而中途弃书,这本书却是以故事的形式展示了当初的历史,回忆与现实交织,更加好读
利恩是一个生活在荷兰的犹太小女孩,本来过着或许普通却安静太平的日子。无情的战争终究撕碎了这片祥和的天空!随着形势越来越严峻,父母不得已把利恩转移到普通的荷兰人家庭里。小小的利恩以为这种分别是短暂的一周或者几个月,从未想过这竟然成为她与父母的永别。 作为收养利恩的养父母的孙子,作者以更真实更客观的角度讲述了利恩被隔离的一生。全书双线穿插记录,既描写利恩被转移之后的遭遇,又一一详述自己与利恩的见面访问及故地重游的经历。我们仿佛跟随作者亲历见证了利恩的人生。 作者语言极其克制,即便是叙述利恩遭受不该在她小小年纪便承受的身体与精神上的痛苦与折磨。1940年在海牙的18000名犹太人中,16000人丧生。比起他们,利恩无疑是幸运的。不过生的代价是惨痛的,而她只是战后幸存犹太人的缩影。 希望世界和平!
作为二战中的中立国,荷兰在面对纳粹的侵略后迅速倒戈,加入到迫害犹太人的行列,本书的主人公利恩在地下抵抗运动的帮助下,辗转数个非犹太寄宿家庭,最终得以幸存。父母的不幸遇难,冷漠、疏离和野蛮的成长环境使利恩与周围的环境格格不入,“家庭”成员无端猜疑激起的矛盾无法化解,内心深处的孤独无处诉说,根深蒂固的种族偏见和纳粹种族主义的流毒给利恩带来一次次无声的伤害,利恩逐渐成为一个被“隔绝”的人。本书采用跳跃式的笔法着力还原利恩不愿对外人提及的往事,关于战争正面冲突的描写较少,更多的是关注利恩心理的变化,后半部分的几处伏笔是本书的一大亮点。
作为一对犹太夫妇,生活在二战时期的荷兰,剧本的开局非常不好,为了让自己的女儿生存下去,主人公的父母在利恩9岁的时候就把她寄养到了抵抗组织的家里,刚刚有印象的利恩就被迫和父母分别,分别就是永别,此后的利恩在东躲西藏的日子里再也没有见到父母。没有朋友、无法接受完整的教育,年幼的利恩必须保持相对的沉默,以免被人发现身世的秘密。在躲藏的日子中,利恩不仅要面对盖世太保的追捕,还经历了被养父的性侵,在胜利后,又和养母因为误会产生了隔阂,读到这里,真觉得利恩的这辈子太不幸了,可是这种不幸不是来自与人类无法抵抗自然灾难,这或许是让人更觉得悲伤的原因吧
利恩不再去想离别,战争以及爸爸妈妈。这本书出色的为我们展示出战争是如何将个体关入一个无形的牢笼之中的,更展示了逃脱这个牢笼是多么困难。
可怜利恩的遭遇,但是作者的写法,我认为太过琐碎,他个人的想法没必要那么多。整书直到最后利恩上台念出自己家人们的名字和遭遇时,我才有泪目,大概是作者废话太多
是流离时代的个人史,也是换一个角度了解荷兰和二战史。一个人如何由其生活塑造而成,不足仍是时间线琐碎,对于人物与事件的刻画不够深刻,对于传记或是史记都是败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