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 猛将还乡的封面

猛将还乡

赵世瑜

出版时间

2022-01-31

ISBN

9787520189057

评分

★★★★★
书籍介绍

所谓“刘猛将”,是今苏州太湖洞庭地区自宋元以来几乎村村户户供奉的神祇,在每年的正月或七月,各村或单独,或联合,都要举行“抬猛将”的活动。在近代及以前,有很多沿海、沿湖生活的人,他们不住在陆地上,而是住在船上。他们多无籍贯,也居无定所,随着船到处游走,往往处在“编户齐民”的体制外。他们是“天然”的商人。随着时代发展,尤其是元明以来国家在赋役方面的需要,这些人不断上岸,变成了定居人群。他们在编撰族谱以及修地方志时,由于不想把自己的祖先说成是“水上人”(因为身份低贱),故往往附会为宋以来随宋室南迁。而负载这个历史故事的神话,就是“刘猛将”的历史传说。

赵世瑜,北京大学博雅特聘教授,北京市文联副主席,北京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成员,教育部教材专家委员会委员。主要研究方向为10世纪以来的中国社会史、历史人类学及民俗学史。主要著述有《在空间中理解时间:从区域社会史到历史人类学》《小历史与大历史:区域社会史的理念、方法与实践》《狂欢与日常:明清时期的庙会与民间文化》等多种。

目录
序篇 从田野开始的历史
一 走进东山
从岛屿到半岛
《柳毅传》与唐宋以来的开发
东山的进路

显示全部
用户评论
主要思路与基本方法无疑颇有启迪,可是信仰变迁与国家治理未必存在某种必然联系。鉴于作者所引的文献与所作的考证多言“似乎”,因而结论难免令人心存疑虑。其实,洪泽湖流域亦有类似群体,江淮方言称作“猫子”,常年以打渔为生、以渔船为家,特征是声音侉、屁股大、性格野(陆上民众的观念😹)。他们好像没有什么祠神信仰,近年也大多上岸定居了。🤐
田野中思考的范本
从刘猛将出发,旁涉水上人社会的诸多方面,写法随性、内容繁杂。全书可以看成是作者的“田野调查记录+读书笔记+个人心得”大合集。总的来说,启发了许多思考问题的方向。虽然我的专业不是晚期中国史也不是历史人类学,但同样能够感受到,迁徙与定居,离散与整合,排挤与容纳,这些循环往复的现象曾经发生在历史上每一个时间、每一个角落,是我们认识自身不可缺少的视角。
“鸣沙”系列的书制作真不错,可惜没买到特装版。通过读此书让我明白对历史这个学科还特别稚嫩。有机会要去东山拜拜“猛将堂”。
本书最大的启示,就在于在方法上「为一片白地(相对地)讲故事」,基本上只是依靠着乡里现存的并不那么遥远甚至并不那么写真的遗迹,加上传世史料中边边角角的素材,就能把一个地方的故事讲好。某种程度上来说,这种「指哪儿打哪儿」的本事,恰恰是历史学家最具挑战性也最多开拓性的一类场域。
恐怖如斯
以“水上人”为主体做社会史的研究,受限于材料的稀缺性和关系的复杂性,是很困难的。但是赵世瑜教授从有限的材料出发,洋洋洒洒近四十万言,勾勒出了从微观个体到区域史的研究脉络,可谓精彩至极!他在序篇中说明:“本书的目的不是做一项专题研究,而是一个方法论论述”。我认为这一说法非常贴切。书中所涵盖的子题,包括洞庭东山的社会史、猛将信仰的产生和意义、水上人上岸的社会变迁、江南宗族与社区关系等等,每一部分都有深入挖掘的潜力。以上资料最终被作者整合进了“新江南史”这一框架中,其中所谓的“新江南史”是在江南城镇化、资本主义萌芽等成熟话题之外另辟蹊径,以社会离散到整合为线索所给出的新视角。“一路走,一路谈”,“根据民众的生活实践,而非文化精英的观念立场来认识民众”,如这般所记录的历史,才是贴近人民的历史啊。
一个人带出来的江南
行文松散庞芜,牵强的论证太多,如果需要不停地申说「这或许」「这可能」「这似乎」,只能反证立论的单薄:心知读者无法直接从现象的描述中得出相同的认识,作者必须不断下场在逻辑上穿针引线。这可能是追踪一段已上岸并讳言过往的水上人群体的历史本身的困难所致吧。「寺中可见『鸭脚三(树)两株,不知几僧腊』,身在水乡,寺中僧人只能以腊鸭脚佐餐」,这个误解实在匪夷所思
4.5。6.12-8.29。在访古、工作与生活琐事的强大干扰下,终于读毕。开头对水上人的身份转换被作者处理的较好,所以也就被牵着信了,但是往后就有些怀疑是在强行解题,其实在其他两山民间习俗上也能引申做些解释,可惜很少看到作者加入使用。不过本书对我的启发不在这里,而是对于东山一地的乡情分析,破除方志家谱口传等陈言旧说的迷信金身,对于把握民居的建造心理和社会背景、姓氏望族与宅第关系很有参考价值。西山至今仍是宗祠保留的比东山有价值,东山多数宗祠不存或无名,留存的,在建造历史上比不过西山。另,本书对我这个常跑两山寻访古宅而熟悉地名地形的人来说,读着是相当亲切,这也是给高分的原因之一(删除了本书想读的短评与议论东山习俗的一段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