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 第三帝国的最后八天的封面

第三帝国的最后八天

[德]福尔克·乌尔里希(Volker Ullrich)

出版时间

2022-03-09

ISBN

9787520195720

评分

★★★★★
书籍介绍

【内容简介】

对许多德国人来说,1945年4月30日希特勒死亡与1945年5月7~8日德国无条件投降之间的那些日子是“时间仿佛停滞”的“零点时刻”。“战争即将结束,但和平尚未来临”很好地描述了他们生命中这个深刻的转折点。

在邓尼茨政府逃往弗伦茨堡时,盟军正在持续推进。柏林投降,火箭专家韦恩赫•冯•布劳恩所在的陆军C集团军在意大利被捕。自杀像传染病一样蔓延,大规模的强奸比比皆是。最后的死亡行军、野蛮驱逐、隐姓埋名的纳粹高官、集中营解放……作者描写了柏林、代明、汉堡、布拉格、布雷斯劳、阿姆斯特丹等多个城市在这八天的生死时刻,多角度书写了这个浓缩了无数矛盾的历史转折点。

【编辑推荐】

作为一名优秀的记者和希特勒传记作家,福尔克尔•乌尔里希从历史的微观图景和马赛克中拼凑出一幅“第三帝国最后八天”的全景图,读起来扣人心弦。在以天为单位的篇章布局中,宏观与微观视角结合,不断穿插个人故事和地区历史,把读者带进了一个正在崩塌的世界,一个充满了戏剧性和希望、暴力和恐惧的世界。

本著作极富阅读价值的一点在于,它依据档案、日记、书信、演讲等资料,真实地还原了当时复杂的社会心理,并指出,只有清楚那种物质和道德上的破坏程度,才能理解5月8日发生之事是多么难以想象,而德国后来的反思历程又是多么艰难、漫长。

许多历史见证者,无论是作家托马斯·曼、鲁斯·克吕格,还是记者/评论家艾里希·凯斯特纳、威廉·夏伊勒,抑或历史学家齐格弗里德·凯勒,还有后来的政治家维利·勃兰特、康拉德·阿登纳、赫尔穆特·施密特、特奥多尔·豪斯等人,都以各自的方式,记录下了一种普遍的五味杂陈:对元首之死的无动于衷、被抛弃的愤怒、失去家人的悲痛、死里逃生的庆幸、对胜利者复仇和前途未卜之担忧,以及理想主义多次遭滥用、信仰无数次崩塌后的空虚感……但同时,很少有人为纳粹罪行感到羞耻、悔恨,人们对占领区胜利国代表卑躬屈膝地顺从,以麻木又近乎顽强的状态勤奋地清理废墟、进行重建,俨然一种“身体和道德上的残废和畸形”。

目录
前言
序幕:1945年4月30日
希特勒在地堡的终结——进攻帝国国会大厦——占领慕尼黑——“巴伐利亚自由行动”——解放达豪集中营——任命海军元帅邓尼茨为希特勒继任者
1945年5月1日
尝试单独与斯大林谈判失败——邓尼茨政府纲领和最初举措——公开希特勒之死的消息——戈培尔一家自杀——从帝国总理府突围——自杀潮:代明事件——“乌布利希小组”在柏林——维利·勃兰特和阿斯特丽德·林格伦在斯德哥尔摩

显示全部
用户评论
生活在和平年代的我们,拥有着自由的幸运,但是我们也明白,也许某一天这幸运就不复存在。希特勒也曾经以为自己会是一个幸运的神话,作为元首的他以为自己可以肆无忌惮地掌控人民和国家,但最终的结果证明,没有人可以成为神话,得不到民心的强硬管制最终会引起强大的反抗。
感觉这几年多了好多这样的书
最后几天的混乱和进展的描绘都算完整,只是这个组织行文是真的乱乎,罗列不同角色的记述应当只是作为佐证,而不是堆在那让你自己体会。感觉最后八天只是个引子,很多篇幅只是开头在这几天里,后面的东西都是顺着捋下去了
大势已去、作为历史注脚而存在的不起眼的八天,但是亿万人的命运仍在经受剧烈煎熬。
近年来大量国外此类书籍引入说是专著却有很多人物和细节描写说是通俗却大量引用(几十页外文条目真的是浪费)这本书将时间强行聚集到8天大量人名地点引申出前后几年的前因后果 真正的信息被淹没没有观点 历史研究的路越走越窄
语言流畅,翻译通顺 一个政权的最后时刻永远是那么值得关注
序言和结尾还行,其他不过是史料的堆砌。
从1945年4月30日希特勒自杀到5月8日在柏林补签受降书,作者引用了大量私人回忆录与日记,展现了当时社会各层面的图景。十分引人入胜,并想去看邓尼茨元帅回忆录(有阴谋论说一定是海军元帅偷运了一些高层去南美)。 苏士兵冲进德国人家里,发现了地窖里堆得满满当当的各色罐头,愤怒道:你们都这么有钱了为什么还要来抢我们!简直是灵魂之问。 战争是一场庞大的生存游戏。活下来的德国人想把自己从罪恶感中摘出去往前看,但那些死去的魂灵不会放过他们。
随着他们的偶像——德国元首希特勒自行了断后,一切都理应停止。但从五月一日到五月八日正式签署投降协议前,战争仍在嘈杂着。东线士兵为了逃避苏军残忍的报复,依然坚持战斗;西线的部队积极地促成更体面投降的可能。帝国在这八天继续残喘着。 但本书更呈现了令人震撼的画面——胜利者的“恶”与失败者的“罪”。胜利者肆意妄为,失败者罪孽深重。一件件令人痛心和愤慨的事件,正通过本书告诉我们发生在那八天及二战时的种种黑暗。不禁感叹,历史不容遗忘,和平值得珍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