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 陆征祥评传的封面

陆征祥评传

唐启华

出版时间

2023-03-31

ISBN

9787520199773

评分

★★★★★
书籍介绍

陆征祥(1871-1949)是清末民初中国国势最弱、国际地位最低阶段,最具代表性的外交家,身居世界、东亚、中国都在转变的乱世,承担中国外交的重担,曾任国务总理、国务卿,8次出任外交总长,亲历李鸿章访俄、第一次海牙保和会、《中俄协约》、"二十一条"、巴黎和会等重要交涉,深知其中复杂辛酸内幕,也饱受弱国外交之苦,他的一生反映出许多重要的时代面相。谈到“二十一条”交涉,陆征祥感叹:“总归一句话,弱国无外交。”于山东问题交涉时,他试图“联美制日”,但因日美互相妥协而未能为中国争取到应有权益,交涉失败。最终决定拒签对德和约,也因而成为当时民众心中的“拒签英雄”。他坚信“强权之不可久持,公理必得最后之战胜”。但受限于史料不足,学界对他的研究偏少。本书以陆征祥为中心,使用外交档案和藏于比利时修道院的《陆征祥文书》、报纸、个人文书等史料,结合政治、社会舆论、个人三个视角,考察从清末、北洋、到国民政府时期,陆征祥与中国外交、近代中国与世界的互动历程。

唐启华,1955年出生于台湾基隆,伦敦政治经济学院国际关系史系博士。现任复旦大学历史学系教授。曾任台中中兴大学历史系副教授、教授,台北政治大学历史系教授兼主任,台中东海大学历史系教授兼主任。主要著作有《北京政府与国际联盟(1919 ~ 1928)》《被“废除不平等条约”遮蔽的北洋修约史(1912~1928)》《巴黎和会与中国外交》《洪宪帝制外交》等。

目录
绪论
第一章 陆征祥的家世与早年外交生涯(1871~1905)
第一节 家世、学习与出洋
第二节 职业外交官的养成
第三节 弱国外交初体验

显示全部
用户评论
在洪宪帝制和巴黎和会两书出版之后,唐启华自然而然的成为从外交方面评价陆征祥最合适的人选
终于通过先晓书院APP断断续续读完了。在清季民初那段“弱国无外交”屈辱时间,陆征祥这类外交人士,依然通过国际法来为中国谋取合法权益。虽然他们在某些时刻所做的选择未必是最正确的,但确实是受到客观国情所影响不得已而为之妥协的。 总体阅读下来,感觉本书挺客观的,并没有受到宏大历史叙事的影响,把陆征祥生平完整地显现在读者面前,也将历史较为真实的一面显露出来。 值得一读。
作为清末民初第一代职业外交官,陆征祥等皆是从翻译学校(广方言馆)毕业,随即派往海外担任使领馆翻译,这些人大多出身贫苦家庭,陆乃是单亲与父亲相依为命,并且从小入赘父亲东家当女婿。陆出洋后跟随开化派外交家许景澄学习外交,许有改良思想,后来因反对慈禧向八国宣战而被处斩。陆征祥得许景澄入室指导,其西化程度之高令人惊叹!不仅从小在西洋学习语言、风俗、制度,陆甚至不顾众人反对,娶了一位比他大16岁的比利时女子为妻,且两人终身琴瑟和谐。陆晚年赴欧为妻子治病,担任瑞士公使,却赶上北洋乱世,拖欠使馆工资、费用达2年以上,导致他妻子死后养老无着,在官场失意之余,他对天主教信仰更加深,机缘凑泊在修道院出家,并当上了司铎(神父),彻底完成了一生的西化。
弱国无外交。 “所幸他在去世之前4年,最终看到了中国抗战的胜利,并为此欢欣鼓舞。这也是对这位曾经的弱国外交家最好的安慰。”
在清末民国时期的外交史中,陆征祥是一位极其传奇的人物。他21岁进入外交界,从学习生、翻译官、参赞,到公使、外交总长、国务总理、国务卿,历经了李鸿章访俄、海牙保和会、日俄战争、洪宪帝制、第一次世界大战、巴黎和会等多个关键性事件。1917年退出外交界后,归隐天主教修道院。不过,受到历史学界过往对北洋外交的某些成见的影响,加之相关档案发掘的限制,陆征祥并没有受到太多关注和研究,他也因与北洋派关系密切,而常常以负面人物的形象被呈现。唐启华通过长时间的阅读,结合大量史料,在这本《陆征祥评传》中考察了从清末、北洋、到国民政府时期,陆征祥与中国外交、近代中国与世界的互动历程。
写的很好,和顾维钧那本一起读
20231012樊登读书会
清末民初中国国势最弱、国际地位最低阶段,最具代表性的外交家,身居世界、东亚、中国都在转变的乱世,承担中国外交的重担,曾任国务总理、国务卿,8次出任外交总长,亲历李鸿章访俄、第一次海牙保和会、《中俄协约》、"二十一条"、巴黎和会等重要交涉,深知其中复杂辛酸内幕,也饱受弱国外交之苦,他的一生反映出许多重要的时代面相。谈到“二十一条”交涉,陆征祥感叹:“总归一句话,弱国无外交。”于山东问题交涉时,他试图“联美制日”,但因日美互相妥协而未能为中国争取到应有权益,交涉失败。最终决定拒签对德和约,也因而成为当时民众心中的“拒签英雄”。他坚信“强权之不可久持,公理必得最后之战胜”。但受限于史料不足,学界对他的研究偏少。本书以陆征祥为中心,使用外交档案和藏于比利时修道院的《陆征祥文书》、报纸、个人文书等史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