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 六千零一夜的封面

六千零一夜

[英]克里斯蒂娜·里格斯

出版时间

2019-07-01

ISBN

9787520344777

评分

★★★★★

标签

考古

书籍介绍
在历史的长河中,每一个事件都有无数的可能性和解读。本书《历史的“罗生门”》犹如一把钥匙,打开了历史迷宫的大门,让我们得以窥见历史叙述背后的真实面貌。在当今信息爆炸的时代,如何正确理解和评价历史,是我们每个人都需要面对的问题。
作者简介
克里斯提娜·里格斯是英国东安格利亚大学的教授,专注于古埃及考古研究。她的著作包括《六千零一夜》、《图坦卡蒙王》和《图坦卡蒙墓考古老照片》等,展现了她深厚的学术造诣和对古埃及文化的热爱。
推荐理由
本书《历史的“罗生门”》通过深入剖析历史与故事的相似性,揭示了历史叙述的多面性和复杂性。作者以知识考古学的视角,引导读者思考历史故事的构建过程、讲述者的目的以及故事所承载的社会文化意义。本书不仅提供了对历史理解的全新视角,还通过丰富的案例,如《六千零一夜》和古埃及的例子,展现了不同文化和历史语境中的历史构建。
适合哪些人读
对历史学、文化研究、知识考古学感兴趣的读者
对历史故事构建过程和叙述者目的感兴趣的读者
希望拓宽历史视野,提高历史素养的读者。
书籍脑图
用户评论
从知识考古角度梳理古埃及历史从古至今的建构;联想到在西方历史含义逐步消解的趋势中,亚非拉后来者在过去框架内的重建构含义的激情值得玩味。弗洛伊德潜意思理论的文化记忆延申,托特神赫尔墨斯文集到赫尔墨斯特利斯莫吉斯忒斯形象;前3世纪曼涅托成型的王表及正统内涵,早王朝考古挑战,金字塔符号从苏丹到麦罗埃,拿破仑学者埃及百科的插图建构;圣书体的伊斯兰世界研究,5世纪赫拉罗波释义,纳沃纳图密善故事圣书体,罗塞塔的谜语式书写;尼罗河游览的原始需求和教科文遗产定义争议;古埃及式艺术的欧洲东方主义式修正展览和埃及热,女性情色化塑造和埃及艳后的形象建构;木乃伊裹布的生前意义和粗暴对待,制作过程的古希腊书写,图坦卡蒙身体重回墓穴,展览的道德性;黑人白人塑造埃及人种形象,种族主义和泛非洲主义反向历史建构等。
儿子推荐,很有意思。据说是历史研究的新视角~ ——真实的古埃及到底是什么样子?这个问题恐怕永远都没有确定的答案,因为那些来自很久以前,能够让我们对古埃及管中窥豹的蛛丝马迹总要经过现代人的解读,也总要经过一层又一层文化记忆的过滤。 ——不同时代、不同地域的人们受制于各自从属的文化语境,出于不同的目的,站在各自的立场上,讲述了一个个同“古埃及”有关的故事。 ——以“昨天”为主题的故事,都难免打上“今天”的烙印;任何以“别人”为主角的故事,总能找到自己的影子。 ——与其过分纠结于真实的古埃及到底是什么样子,不如换个角度,来一场知识考古:我们如何获得了今天与埃及有关的那套“知识”?又是什么人在什么时间、地点,出于什么目的构建了这套“知识”?
很有趣耶,平凡如我也读的津津有味。
非常适合新手仔细阅读的第二本书。
老生常谈,浅尝辄止,打着知识考古的大旗,内容真正和知识考古相关的寥寥无几,就算有也是空喊口号。
作者从弗洛伊德心爱的托特神雕像入手,对古埃及的神话、历史、文字以及文化进行了条理清晰而富有趣味的解读。在此基础上,以西方对于古埃及的误读为引子,对于欧洲中心主义的东方学视角展开了批判,讨论了不同文化语境和政治取向对于历史解读的影响。 总的来说,书籍的前半很值得一读。对于不甚了解埃及学的读者来说,是不错的入门读物;而对于了解古埃及文化的人而言,作者分析的视角也可圈可点。 但书籍的后半则让人有些扫兴,作者不顾读者的感受,喋喋不休地批判西方以自身为中心的视角,又何尝不是盛气凌人的表现?她对于民族与文化平等的观点值得赞许,但无节制的批判中透露的又是西方式的傲慢。 牵强附会的书名和未经考证的译注也是败笔。且举两例,若是不清楚history的词源和尼罗河神与荷鲁斯之子的区别,还请译者不必误人子弟。
之前对这本书感兴趣是看到有不少人说这个作者颇会卖弄学识且言辞非常刻薄,看完确实有点这个感觉,但是我真心觉得她是有本事刻薄的,举一个小例子,看了那么多关于埃及/希腊/炼金术/地中海文明的著作,没有一本书能把“三重伟大的赫尔墨斯”这个混沌不堪的名字来龙去脉解释清爽,解释干净,解释出一条链路,只有这个作者做到了
作者从不同维度介绍了“古埃及”概念被建构起来的过程以及其中的政治、文化背景,“提醒读者要始终坚持批判和反思的态度,时刻牢记任何以‘昨天’为题的故事,都难免打上‘今天’的烙印;任何以‘别人’为主角的故事,最终总能找到‘自己’的影子。” 总体来说是一本中肯又平易近人的入门读物。
任何历史都有编纂者的自身立场,都经历了一定文化加工。 很多时候需要用加工一种文化认同增强整个国家的凝聚力。
书籍解析
立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