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 从历史到传说的封面

从历史到传说

[英]戴维·M.格温

出版时间

2020-12-01

ISBN

9787520368162

评分

★★★★★
书籍介绍

 “失落文明”系列丛书第4种,四色印刷,裸脊锁线

 附多张高清精美插图、大事年谱,营造历史想象的深邃空间

 这是一本解析哥特人多面性的绝佳著作。它并非仅仅局限于历史上攻克罗马、随后在意大利和西班牙建立起兴盛王国的哥特人,同时也关注了那些生活在后世传说中的“哥特人”。这些传说中的“哥特人”,修建了中世纪欧洲的诸多天主教堂,撰写了18世纪的哥特小说,甚至再接再厉,开创了当代的哥特摇滚。从亚拉里克大帝到苏克西女妖乐队,千年的历史时光都被纳入格温的论述视野。——牛津大学教授布赖恩•沃德•珀金斯

·

【编辑推荐】

在“蛮族”这一多个部落的统称下,“哥特”之所以备受瞩目,很大原因在于西哥特人于公元410年攻破了罗马城,这一事件往往被看为罗马帝国陨落的开始。哥特人也因此被冠以““野蛮”之名直到如今。暗黑、恐怖、惊悚,这些和“哥特”息息相关的符号是怎样被建构出来的?为何又有人将他们视为自由和光明的化身?本书将为读者一一解读。

·

【内容简介】

哥特文明是一种“失落的文明”。古代哥特部族由北而南,摧枯拉朽,攻陷罗马帝国首都,拉开了西罗马帝国衰落和崩溃的大幕。统治意大利和西班牙的历代东、西哥特国王,主宰着中世纪早期的欧洲世界。然而,就在一千多年前,哥特王国灰飞烟灭,作为一个独立民族的哥特人流落四方。之后的若干世纪中,已经销声匿迹的哥特人既被视为暴力野蛮的破坏者,也被视为追求自由的先锋。

·

历史耐人寻味地将真实的哥特人和以他们为基点衍生而来、至今仍在持续塑造着世界多样性的哥特文化遗产交织在一起。然而,真实存在的哥特人与大众想象的哥特之间,存在着由时空、人为制造出的鸿沟。本书穿越数千年时光,重审文明与野蛮的关系,追索习以为常的刻板印象,考量公众利益与个人自由间的平衡点,在众多以“哥特”为名的社会文化现象间寻找规律与联系。这些努力具有独特而非凡的意义。

戴维•M.格温,伦敦大学皇家霍洛威学院历史系古代和古典晚期历史高级讲师,主讲晚期罗马帝国和基督教史等课程。主要著作有:《罗马共和国:牛津通识读本》《亚历山大的阿塔纳修:神学家、苦行者和教父》《晚期罗马帝国基督教资料集》,主编论文集《A.H.M.琼斯与晚期罗马帝国》。

目录
【本书目录】
第1 章 从传说到历史 001
第2 章 亚拉里克大帝和罗马帝国的崩溃 027
第3 章 新的世界秩序 051
第4 章 东哥特和西哥特 075

显示全部
用户评论
前半真实哥特史: 本自斯堪的纳维亚徙至罗马边疆环黑海北岸 因匈人所迫376年二支抵多瑙河求罗马庇护 406年日耳曼蛮族亦大举侵入 横扫高卢南下伊比利亚联手哥特灭亡西罗马 410年哥特亚拉里克大帝首陷罗马城. 6世纪初 东哥特据意大利/西哥特经高卢入伊比利亚定都托莱多 势焰巅峰; 东罗马又收东哥特 西哥特则于711年为伊斯兰所灭. 后半哥特想象史 哥特人本遵奉基督教及罗马文化 渴求土地安居乐业者; 迄中世纪后文艺复兴斥哥特为罗马文化传统野蛮毁灭者/中世纪黑暗重要归罪 宗教改革派则推其为罗马帝国压迫下锐气与自由象征 进而逐渐一切与中世纪/日耳曼相关皆被称为哥特
论历史及其被建构。
从历史中真实的哥特,到文艺复兴后人们重新定义的哥特和逐渐形成哥特文化介绍,感觉还是蛮有趣的。
译者注想干什么…
清晰明了的哥特叙事:前半部分力图还原“真实”的哥特历史,后半部分剖析哥特文化在后世是如何被不同的欧洲国家诠释、定义的。以往所读过的罗马史,哥特是反面的陪衬,艺术史中,哥特代表的是与希腊罗马风格迥然不同的被意大利人(尤其是文艺复兴时代的意大利人)视为异端的存在,这是我读过的第一本完全以哥特为主体的读本。
一个瓶子被灌入各种各样的酒,这个瓶子的名字就叫做哥特。
关于哥特文化起源、发展、变迁很清晰的梳理和导读
哥特考古线索尤其罗马晚期文字记载对应的成熟哥特社会遗物的缺乏使其社会生活复原困难,后世对哥特的想象和概念附加以及日耳曼-拉丁对立构成了传说的张力。哥特史斯堪的那维亚蜂巢追溯和特兰西瓦尼亚辛塔德莫尔斯及基辅古代墓穴的农耕早期社会,瑟文吉与格鲁森尼两支,哥特使徒乌尔菲拉的阿里乌种子;匈人驱赶瓦伦斯的准入和亚德里亚堡失控,2支哥特模糊和亚拉里克整合及攻破罗马,西迁奠定西哥特;匈人崩溃西奥多里克的东哥特被芝诺引入意大利,拉丁哥特族群教派张力和瓦解;尼伯龙根的哥特记忆,文艺复兴的黑暗哥特构建,日耳曼的自由哥特及宪法;西班牙的哥特通三统,英格兰去布鲁图斯迎盎撒以及天主教之前的基督教源流;维多利亚时期哥特种族优势到雅利安概念;哥特建筑概念溯源,哥特建筑复兴,哥特文学弗兰肯斯坦化身博士等
终于把哥特人搞明白了
由于史料的缺失等原因,本书无法告诉读者真实的哥特是什么样子,但可以让读者明白我们认知的哥特并不是真实的哥特,而是被后世定义和解构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