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 文化冷战的封面

文化冷战

张杨

出版时间

2020-10-01

ISBN

9787520369442

评分

★★★★★
书籍介绍

在世界历史进程中,人们随时能够感受到青年群体的力量。这种力量至少表现在两个层面,一是像1968年全球反文化运动一样,青年群体能够在国家和国际层面展现出即时强大的变革力量;二是毋庸置疑,青年精英一定会是一个社会和国家未来的领导者,会影响民族国家的走向(政治选择、经济模式、文化氛围)和国际秩序的可能建构。针对这一特殊目标群体,冷战时期,美国政府前所未有地制定和实施了一个长期计划,试图有组织的、系统的识别、接触、培养、影响和塑造全世界的“潜在领导者”。

本书从文化冷战的视角切入,一方面意在探讨战后自由国际主义和全球冷战对美国高层决策的影响;另一方面通过分析官私组织在项目实施过程中的密切合作,深化对美国社会结构和政治文化的理解。更重要的是,“青年领袖项目”揭示出来的并非权力运作或政治外交的线性发展图景,而是一个高度复杂的历史场景——政府内部在文化项目的使命设定、基本政策、指导思想和行动原则上的分歧;私人组织在文化输出方面的自觉意识;无所不在的智识基础和评估机制;青年群体对既有秩序的参与、质疑乃至挑战;政治力量无法掌控的跨文化交流效应,等等。

张杨,浙江大学人文学院历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2008年度“全国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获得者;2012年度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入选者。在《历史研究》《世界历史》《美国研究》《当代中国史研究》等专业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出版学术专著四部;获得并承担高等学校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作者专项资金、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结项优秀)、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结项良好)、霍英东教育基金会青年教师基金基础性研究课题项目等多个国家级、省级和校级课题项目。为本科生和研究生开设了“世界现当代史”、“冷战史”、“文化冷战史”、“中美关系史”、“世界文明史”等专业课程。对外交流方面,曾赴日本东京学艺大学交流学习一年,赴美国佛罗里达大学、伊利诺伊大学、康奈尔大学和威尔逊国际学者中心进行学术交流访问。

目录
第一章 美国官方“青年领袖”政策的历史沿革
第一节 反共产主义与“青年领袖项目”缘起(1947-1961)
一、冷战机理与美苏争夺“冷战话语”主导权的斗争
二、国际教育交流框架下的“青年领袖项目”
三、舆论引导者与“利益共同体”塑造者:对青年群体的新期待

显示全部
用户评论
市图书馆翻阅。以美国档案文献为主要参考资料。接受美国青年领袖项目资助的,不论是美国青年还是外国青年,批评美国政府乃至反美的大有人在;而拿卢布的,能这么干吗?另外,第二章提供了1952-1965年美国交流项目中的女性资助获得者统计表,从人数上看,无论是派到外国的美国人还是派赴美国的外国人,西欧都是位居第一,远远超过东欧、拉美、近东、非洲及远东,如果把美国的这个项目视为境경外势力,这样就说不通了:美国没必要这么费力“전颠복覆”西欧啊?!
嗷嗷
详瞻,可谓面面俱到了。
意识形态之战,或者是人心之战
张老师做学术真的太扎实了
资料丰富,对于非研究者来说,看个热闹。分析要是再多一些就更好了,视角上其实中规中矩。
我发现我对一些“境外势力”研究非常感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