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 战争与暴力的社会学的封面

战争与暴力的社会学

锡尼萨·马莱斯维奇

出版时间

2021-06-30

ISBN

9787520382984

评分

★★★★★

标签

军事

书籍介绍

战争作为一种高度复杂和动态化的社会冲突形式,乃是现代性形成中的决定性要素,随着二战以后社会科学研究重心从军事主义向和平主义的过渡,有关现代社会生活这一残酷起源的研究却成了“被遗忘的角落”。本书将战争重新纳入社会学研究的视阈,通过回溯传统社会学理论中的军事主义维度对解读战争、现代性和社会变革的启发与助益,独创性构建了“经年累月的强制官僚化”和“离心式的意识形态化”相结合的新型研究范式,原创性地探究了古往今来的有组织暴力赋予人类社会生活的烙印,以比较历史社会学的厚重与丰富实证研究为依托,对民族主义与战争、战争与社会分层、战争宣传、战争团结、性别与有组织暴力,尤其是战争与人类社会的现代化演进和现代性形成之间的关系等,进行了发人深省的全新诠释。

目录
译者序
《战争与暴力的社会学》书评节选
致谢
前言:战争、暴力与社会
部分 集体暴力和社会学理论

显示全部
用户评论
这我添加的,那时候就觉得困惑,不知为何出版几个月都没人添加本书,令我有些不解。 本书对社会学理论中的军事主义维度进行综述,作者在此提出「经年累月的强制官僚化」与「离心式意识形态化」,一种关于现代社会民族国家间战争与有组织暴力的社会学解释…… 补充:很遗憾的是中译本没有将英文原版的参考文献收录其中。可是这本书最大的特点就是挖掘社会学理论传统中的“军事主义维度”,因而“综述”是极为重要的……
有些小漏洞,比如缺乏对强制官僚体系和平民的支配-抵抗的互动及其在战争暴力上产生的影响的分析,加上几乎每章结语都在强调他的核心论点,以至于让我时不时怀疑作者有“以论带文”的嫌疑。 但关于现代社会(现代国家)里,个体向国家让渡暴力权利换取温饱等其他权利等论述以及点出现代社会的暴力路径和其反暴力的意识形态的矛盾,(起码)对我相当有启发。对大家应该也有吧,特别是看到微博用户@我能抱起120斤讲述的关押在某县的经历,多少能明白“警察是暴力机构”的具体含义。
居然沒有文獻綜述
按需。作为社会制度的战争:累积性的强制官僚化+大众意识形态动员,和赵鼎新思路很像。
“战争作为一种高度复杂和动态化的社会冲突形式,乃是现代性形成中的决定性要素,随着二战以后社会科学研究重心从军事主义向和平主义的过渡,有关现代社会生活这一残酷起源的研究却成了“被遗忘的角落”。本书将战争重新纳入社会学研究的视阈,通过回溯传统社会学理论中的军事主义维度对解读战争、现代性和社会变革的启发与助益,独创性构建了“经年累月的强制官僚化”和“离心式的意识形态化”相结合的新型研究范式,原创性地探究了古往今来的有组织暴力赋予人类社会生活的烙印,以比较历史社会学的厚重与丰富实证研究为依托,对民族主义与战争、战争与社会分层、战争宣传、战争团结、性别与有组织暴力,尤其是战争与人类社会的现代化演进和现代性形成之间的关系等,进行了发人深省的全新诠释。”
今天的战争依旧是意识形态包裹的暴力行为,但暴力行为才是社会的常态。新瓶装旧酒,古今都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