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 伦敦郊区的封面

伦敦郊区

[英] 朱利安·巴恩斯

出版时间

2020-05-20

ISBN

9787521315110

评分

★★★★★

标签

文学

书籍介绍

☆也许一些人口中的成长,在另一些人眼中就是把自己出卖干净。

☆布克奖得主英国著名作家朱利安•巴恩斯八年磨一剑的处女作,具有浓厚自传色彩。

☆对异性的好奇,对成年的向往,对规则的抗拒,对死亡的恐惧,巴恩斯以其独特的视角和精准笔触,为我们呈现出那些唯少年所有的敏感、躁动与锐利。

☆英伦气质的《麦田里的守望者》,描绘自由放纵的六十年代里精灵古怪的文学少年们非同凡响的青春况味。

☆《福楼拜的鹦鹉》《终结的感觉》等巴恩斯代表作中阐述的思想和主题,已在《伦敦郊区》中初现端倪。

————————————

少年克里斯托弗从小在伦敦郊区长大,这片中产阶级开发出的枯燥土地,承载着他年幼世界里所有的期许与憎恶。

他和挚友托尼一直试图摆脱郊区的一成不变。他们警惕好奇地观察外界,如饥似渴地研究艺术,学习知识,希冀掌握命运的主动权,把自己塑造成更高尚而与众不同的大人,与糟糕的权威和富人们划清界限。

1968年,克里斯托弗终于迈出了成年的第一步,他申请到奖学金,到巴黎游学。但因为沉溺于与法国女孩的恋爱,他错过了发生在咫尺之遥的世界风暴,错过了亲身参与改变现实的机会。

数年后,已结婚生子的克里斯托弗又回到了伦敦郊区定居生活。这片他曾一度要逃离的土地,却成了他最后的托身之所。长大和他幼时的想象全然不同,他并没有成为艺术家,同学们也没都变成银行家。当被托尼质问起他们少年时代的共同追求时,克里斯托弗陷入了迷惘。

朱利安•巴恩斯(Julian Barnes, 1946— )

英国当代著名作家,作品以渊博灵巧、出其不意、善于钩沉人性曲折幽微为特征。从小在伦敦郊区长大,毕业于牛津大学,曾参与《牛津英语辞典》的增补修订工作,青年时作品叛逆不羁,重视人心与个体命运,步入中年后,开始以独特视角关照世界,做过多年文学编辑和评论家。

多次入围布克奖,2004年被法国授予法国艺术及文学勋章最高荣誉“司令勋位”,2011年凭《终结的感觉》斩获布克奖桂冠,同年被颁予了大卫•柯恩英国文学终身成就奖。代表作有《福楼拜的鹦鹉》《10 1/2章世界史》《英格兰,英格兰》等。

目录
第一部 伦敦郊区 (1963 年)
1 橙加上红
2 两个小男孩
3 兔子,人类
4 有建设性的闲荡

显示全部
用户评论
读完了巴恩斯(34岁)的处女作,相较介绍里对标的塞林格的作品,这部更对我胃口,不过让人更糊涂了。对于《麦田里的守望者》,好像还能态度比较坚决的做出一点价值和道路的选择(只是好像),Metroland因为后面补了21岁与30岁的故事。以为清晰的给出成长后的态度了吗?是selling out还是growing up了呢?我自己感觉克里斯和托尼也不清楚,巴恩斯的态度我似乎没读明白,是不是爱与幸福更重要?一个问题确实值得思考,那些大写的单词Love, Truth, big D(Death)等等,为什么慢慢的淡去了,当时执着于这些,只是因为生活的空洞与无所事事吗。“我们”只是像以前一样爱着那些事:读书,上剧院,观赏绘画……喜欢这种英国经验主义的写作,另外巴恩斯艺术、死亡、历史的主体还是挺对胃口的。
巴恩斯写这本的时候就比我现在大个两三岁。有些掉书袋,文艺男的矫情加上对法国的献媚基本上能概括三分之二的内容,然而第三部分的真诚和心态上的相似让我不忍心打低分,有些段落甚至产生了共鸣。最后几页写透了巴恩斯内心脆弱敏感但因为嘴笨而词不达意的人生困境,节奏尤其好。
巴恩斯的第一本书就已经开始展现他的独特性和趣味 喜欢。生死和不可知论已经初见 他的主题真的是最初就确立了
处女作,半自传色彩,有成长轨迹,看得出后期作品的影子。
青少年的那些愤世嫉俗和性探索,看不出太多新意。主基调是青春并不像人们中年时回忆的那般美好可贵,只有无聊和恶作剧而已。
如同翻看一本图像小说,轻松地把自己的昨日回望。那一场又一场自我与世界的鏖战,那些充盈着体认、省察和了悟的旧日时光,尽在他不疾不徐的描摹之中。
换号补标。虽说对标《麦田里的守望者》,还是气质和结局差多了(我也更喜欢巴恩斯的版本)可能塞林格那本更适合高中的心境,巴恩斯这本就像大学刚毕业。
怎么评分这么低!整个转变还挺现实的呀
关于男孩的成长,我没兴趣。童年的玩伴,青春期的恋情,直至成家立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