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西方的人文思想史中,较之言语与图像,书写实际上长期处在一个派生的次级位置上。大多数时候,书写是被压抑、遏制、边缘化的陪衬,或不得已时才被使用的“替补”。这种局面表面上是被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后结构主义引领的“理论革命”,甚或是“书写革命”所打破的。然而,不论是沿着古希腊或希伯来这两条西方思脉中的哪一条,都会发现书写于当代的“正名”其实并非毫无根基:语言学、现象学、结构主义(人类学)、精神分析学,以及依靠犹太教传承的希伯来思想,都为这场变革提供了养料。
书写革命不仅引领了喧嚣一时的后结构主义,或曰解构主义,还引领了政治学向度上的女性主义和后殖民主义,以及伦理学向度上对于死亡、他者的关注与探究。进入二十一世纪以后,尽管伴随着各种新技术兴起了“图像转向”和“声音研究”,但与书写相关的理论并不会真的过时。
本书首先从古希腊—基督教一脉的理论代表对书写的贬抑开始讨论,接下来深入评析了德里达、巴特等人的书写理论,以及他们对希伯来传统中书写观念的再思考;进而从伦理和政治的向度,分别讨论了自我书写时必然遭遇的“他者”,以及女性书写等“他者”书写的理论实践;最后基于“后理论时代”的当下处境,尝试对书写的未来研究趋势进行了展望。
王涛,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副编审,现任职于《外国文学动态研究》编辑部。主要研究领域包括当代外国文学理论、比较文学、文化研究,先后参与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1项、社科基金重大项目3项和社科院登峰计划。近年来出版了专著《书写——碎片化语境下他者的痕迹》,并在《外国文学研究》《外国文学动态研究》《山东社会科学》《中国图书评论》《东吴学术》等刊物发表论文、文章20余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