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 中间地带的封面

中间地带

[美]理查德·怀特(Richard White)

出版时间

2020-12-31

ISBN

9787521702972

评分

★★★★★
书籍介绍

17世纪,欧洲人在北美大湖区与印第安人相遇,欧洲人的新世界与印第安人所拥有的旧世界相互交叠,他们彼此将对方看作外人和他者,几乎是非人类。本书讲述的就是1650—1815年间,欧洲人和印第安人相互占领、征服、接纳、融合与文化坚持的故事,他们共同创造出一套具有崭新意义的交换体系。

在这套体系中,人们行动的理由不能被简化为普世的经济法则,他们的联盟并非唯利是图,互赠的礼物不只是金钱和财产,谋杀犯也不是为了获利去杀人,生活不是生意,它既不符合欧洲模式,也不契合印第安模式。它跳出了以往著作中将两种文明的冲突简化为征服与被征服的线性叙事,而是将其整合为一种更为丰富的、非线性的框架。通过作者的论述,我们可以详细了解欧洲人与印第安人如何相遇,如何将对方视为异己,又是如何共同营造一个共有的、可以相互理解的世界。在这里,古老的旧世界与各种各样的欧洲人的世界重叠,他们的混合创造了一种新的交流系统和价值认同系统,成为世界市场的一部分。

本书是20周年纪念版,是历史学和人类学的双料经典,一经出版便获得广泛赞誉,不仅包揽美国史研究的多项大奖,更提名当年的普利策奖。它跨越学科边界,影响到文学批评、人类学、考古学、政治学领域;不仅影响了北美其他地区的研究,还影响到在非洲、亚洲、澳洲和欧洲的研究,传播到了全世界。此外,它还进行了“时间旅行”,在有些案例中被应用在了古代。“中间地带”(The Middle Ground)从此成为学界内外的一个经典术语。

-------------

全球史译丛(见识城邦出品):

01:全球史是什么

[德]塞巴斯蒂安•康拉德(Sebastian Conrad)著

02:堕落之海:地中海史研究

[英]佩里格林•霍登(Peregrine Horden)[英]尼古拉斯•珀塞尔(Nicholas Purcell)著

03:19世纪大转型

[德]贡德•弗兰克(Andre Gunder Frank)著

[美]罗伯特·A. 德内马克(Robert A. Denemark)编

04:万国一邦:美国在世界史中的地位

[美]托马斯•本德(Thomas Bender) 著

05:公司与将军:荷兰人与德川时代日本的相遇

[英]亚当•克卢洛(Adam Clulow)著

06:近代早期世界的全球互动(1400—1800年)

[美]查尔斯•帕克(Charles Parker)著

07:中间地带:大湖区的印第安人、帝国和共和国(1650—1815年)

[美]理查德•怀特(Richard White)著

08:蚊子帝国:1620—1914年间加勒比地区的生态战争

[美]J. R. 麦克尼尔(J. R. McNeill)著

09:美国宪法的全球史(1776—1989年)

[美]乔治•A.比利亚斯(George A. Billias)著

10:现代世界的诞生(1780—1914年)

[英]C. A. 贝利(C. A. Bayly)著

11:交换之物:荷兰黄金时代的商业、医学与科学

[美]柯浩德(Harold J. Cook)著

12:鸟粪与太平洋世界的开启:全球生态史

[美]格里高利•T. 库什曼(Gregory T. Cushman)著

13:气候变化与全球史

[美]约翰•L. 布鲁克(John L. Brooke)著

14:大转型:中世纪晚期世界的气候、疾病与社会

[英]布鲁斯•M. S. 坎贝尔(Bruce M. S. Campbell)著

……后续新品,敬请关注……

理查德·怀特(Richard White),美国斯坦福大学美国史荣休教授,曾任美国历史学家协会主席,美国哲学学会会员,在美国西部史、美国本土史、原住民史、环境史领域的研究颇为知名。他是麦克阿瑟(MacArthur)研究员,斯坦福大学空间历史项目前主任,并获得了梅隆大学杰出教授奖。他的作品多次获奖,并且两次入围普利策奖的决赛。其代表作《中间地带》是一部广受赞誉的美国史经典佳作,曾提名1992年普利策奖,包揽美国史研究的多个重要奖项:美国历史英语图书奖(阿伯特·J.贝弗里奇奖,Alber J. Beveridge Award)、美国历史图书奖(弗朗西斯·帕克曼奖,Francis Parkman Prize)和詹姆斯·A.罗利奖(James A.Rawley Prize)。

目录
二十周年版序言
导 论
第一章 难民:碎片组成的世界
第二章 中间地带
第三章 毛皮贸易

显示全部
用户评论
这本书很学术,普通的读者建议不要读
冷门好书! 全书看点在于两个文明之间如何相互试探,相互解释,相互同化,如何建立中间地带。亮点在前半部分印地安诸部落与法殖民者的互动。 1.关于“共构殖民”与“中间地带”的结合,两方对混血人员的政治定位。 2.关于印对法的“父子关系”内涵(责任与义务对等)。 3.女性在文明交流中无可替代的纽带作用。 4.互动双方的礼物定位与礼仪的坚持与分类。 5.迁怒补偿法律与经济物价涨幅的沟通难度。
买来看就完事了
The Middle Ground是提出有关新旧大陆关系新观点的最早的论著之一,英文原版于1991年出版。研究大湖区的阿尔冈昆人与法国人、英国人之间的多变的联系。具体细节蛮生动的。(轻薄的封皮装帧真的舒心)
真正优秀的个案研究,一定可以衍生出理论意义。“中间地带”的概念极具穿透力,在阅读高地历史时,读者难免不想到其他的“中间地带”。当然,通观这段历史,我们也会发现中间地带的形成与强势一方的“非在地”化有关,但强势一方越来越在地化后,中间地带存在的可能性就极大的降低了。因此,法国人和阿尔冈昆人一起创造了中间地带,英国人三心二意接受了中间地带,而美国人则彻底摧毁了中间地带。
中间地带的概念,本就暗含着它是在二元的博弈之下所产生,本身象征了其作为更大体系倾覆下的产物。那么在这种认识论下,当然很难看到真正的地方能动性。这表现在诸如仪式、信念上鲜有清楚的描述,只是史料的无限叠加,而这种史料又是他人之转述,如我最近读的《arctic madness》就指出美洲传教士所写的材料充斥着臆想与疯狂,但却轻易成为研究者的学术法宝。最后,本书难以真正践行它的最初理念——在斯科特所谓的逃避艺术基础上,强调中间地带的体系更是一种相互交融的过程。这种交融或许只是一种表象,浮现于一种资本主义的整合技术。因为当资本主义彻底榨取了印第安人的贸易价值后,一切也就都结束了,这也就是中间地带为什么在美国人拿走印第安人的土地后,就荡然无存。作者也不得不将这种残酷的消亡过程,以文学的方式来草草结束。
这本书揭示了两点,1印第安人的失败,是他们每次都遇到了错误的结盟对象,第一次和法国人结盟,败给英国人;第二次和英国人结盟,败给美国人。2但这种失败的结盟本身同样塑造了伊洛魁人、肖肖尼人、特拉华人、阿尔昆冈人的社会和历史。所以,这种后来通过摩尔根,又传递给马、恩的“古代社会”印象,又有多少“古代”的成分呢。
可看
西迁的阿尔冈昆人与英、法、美交互历史之总结,不同文化的相遇创造出了“中间地带”,在“中间地带”双方以能够相互理解的模式沟通,在矛盾中共同维护这一体系。这种独特模式体现在法律审判、通婚、贸易、战争、统治结构诸多方面,白人扮演“父亲”而阿尔冈昆人扮演“孩子”,而非附属关系;贸易时互惠与仪式功能取代了利润至上;战俘与通婚制造了认同模糊的人群。法国、英国曾屡次试图将印第安人纳入帝国秩序中,却发现花大价钱维护“中间地带”才是正确选择。美国的兴起导致了“中间地带的衰败”,出现了新的“边界”,过度狩猎、疾病、酒精、边界冲突动摇了印第安原有的社会基础,印第安人最终被纳入到文明化和成为他者的叙述中。该书论述详实,“中间地带”的呈现无论就民族史、文化人类学而言都很有理论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