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 牛津大学哲学通识课:政治哲学的封面

牛津大学哲学通识课:政治哲学

[英] 乔纳森·沃尔夫(Jonathan Wolff)

出版时间

2019-07-01

ISBN

9787521704419

评分

★★★★★
书籍介绍

人生而在群体之中,与众人之事休戚相关。善用理智来思考公共事务,是公民的责任。

群体该如何组织,才能让其中的众人追求良善生活?权力、财富、自由、权利,怎样分配算是公平?遵循社群传统价值重要,还是自由发展个性重要?对待少数、弱势、外来群体,用什么方式才符合正义?

在这本影响了几代人走上思考公共事务之路的书中,牛津大学哲学家、公共政策教授乔纳森·沃尔夫搭起理解政治的框架,从自然状态、国家、民主、自由、财产五个环环相扣的问题切入,带出从柏拉图、霍布斯到罗尔斯、诺齐克的众多政治哲学家的洞见和争鸣。当然,每个时代对正义的追求都有疏漏,沃尔夫整合2500年来的思想资源,回应性别、种族、身心障碍、性取向、移民入境这些当下论题,追问每个人的正义、每个地方的正义能如何实现。

不管是古老的争论还是全新的挑战,政治哲学都不可能,也不应该给出一锤定音的解答。它能带来的,是讨论公共事务时应有的明晰和平正,是让我们更清晰地思考,更理性地谈论,更真诚地关怀。

读完这本书,也许我们仍会有很多疑惑,但回望时就会发现,哲学已经带我们离开了稀里糊涂的无知,走近了见多识广者需要面对的困惑。

----------

1. 影响几代人的经典通识,第三版全新推出。

牛津大学哲学家乔纳森·沃尔夫致力于将严谨的学理探究应用于现实问题,从哲学角度思考公共事务。他的这本《政治哲学》于1996年首版出版后,立刻成为广受认可的通识著作,影响众多年轻人走上思索公共事务之路。

20多年来,这本通识著作影响了几代人,现已经更新到第三版。第三版不仅在细节上有不少增补,末章更是整章重写,体现了政治哲学近年来的新进展,以及沃尔夫参与公共政策制定、公共议题讨论的经验,回应了女权、种族、移民等等当下热议的话题。

2. 六大问题环环相扣,搭建思考公共事务的框架。

作为政治哲学的通识入门作品,这本书无意囊括从古到今一切学说,而是用六大核心问题搭建思考框架,通过追问自然状态、国家、民主、自由、财产、全球正义等六大问题,我们就能了解思想家希望解决的困境,进而掌握理解政治哲学的窍门。

3. 用通俗的语言说深刻的事,使从古到今的思想鲜活起来。

沃尔夫擅长用通俗的语言说深刻的事,因为他已熟知那些哲学巨著中的精妙思想,也反复思考过怎样将其传达出来,应用于现实。他不仅用问题激发思考,用思考带动理解,还用贴近的例子来阐发高深的著作,比如用航海旅行的例子来反思柏拉图对民主的思考,在餐馆点菜的场景中解释罗尔斯著作中蕴含的理性选择。他用语言的力量让看起来可畏的理论平易了起来。

4. 立场平衡,理性温情。

对于与自身休戚相关公共事务,人们的立场往往非常不同。沃尔夫并不向读者灌输自己的观念,而是将不同思想传统的不同看法平衡列出,让它们互相对话,启发读者运用自己的理性,理解不同的立场,完善自己的观念。他对处于弱势的群体存有温情的理解,这让他对公平正义问题的阐发更有力量。

5. 学者交口称赞,政治哲学导论的标杆。

《论政治》作者、普林斯顿/牛津元老级政治学家阿兰·瑞安称之为“政治哲学导论应有的样子”,萨塞克斯大学政治学教授詹姆斯·汉普希尔、格拉斯哥大学政治哲学教授达德利·诺尔斯不约而同地表示,他们还没有见过比沃尔夫这本更好的政治哲学导论。

目录
中译本序
第三版前言
修订版前言
第一版前言
导论

显示全部
用户评论
用思想实验的方式串联起自然状态——国家——民主——自由——正义,论述清晰准确,入门极佳,不过进入穆勒和罗尔斯后稍显混乱了,估计和这二位自身理论复杂的论证和前设条件有关。
一般而言,政治科学家、社会学家与历史学家从事描述性政治研究。因此,比如说,有的政治科学家会问与社会中益品的实际分配有关的问题。在美国,谁掌握着财富?在欧盟,谁掌握着权力?Jonathan Wolff认为政治哲学家也有很好的理由对这些问题感兴趣,但是政治哲学家的主要关注点在其他地方:应该用什么规则或原则来确定我们如何在一起生活?这个问题包括了如何分配财产、权力、权利与自由。政治哲学家要追问的不是“财产是如何分配的”,而是“什么样的财产分配是正义的或公平的”;不是“人们享有何种权利与自由”,而是“人们应该享有何种权利与自由”。应该用何种理想的标准或规范来确定益品在社会中的分配?不过,规范性研究与描述性研究之间的界限并不像看上去的那么明确。什么也不说或者什么也不做可能是认可现状,但哲学家不停留于此
没觉得有那么好啊。
本书最大的目的,或许就是教会我们如何以一种现代公民的视角去思考本国以及国际的政治事务。政治哲学的背后涉及的是自由,平等,正义这些“基本价值”。不同理论的互相驳斥似乎使得某一抽象观念的彻底证成显得不可能,但这种思考正如投票或陪审制度一样,本身就是一种锻炼思考与决策能力的过程。“让一个人不能为国家做任何事情,他就不会关心国家。”政治哲学层面上的思考,或许有时过于理论和抽象化,并在实践性上捉襟见肘,然而任何哲学的意义不仅在于为现实提供一个方向,更在于智识的增进与满足。
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远离政治”成为一个人在这个社会生存下去的前提。久而久之,我们忘记了自己还有发言权,甚至产生了一种自己真的能置身事外的幻觉。然而,我们其实无处可逃。正如沃尔夫所说:“那些宁愿不参与的人会发现,他们的政治决定由别人为他们做了,不管他们是否喜欢别人为他们做决定。实际上,什么也不说或者什么也不做就是认可现状,无论现状多么令人反感。”兴邦的不是灾难,而是灾难中有更多的人从稀里糊涂的无知状态中走出来,在悲伤、愤怒后学会思考,勇于发声。
有点费脑子但是非常有收获!
行文简明,聚焦了几个政治哲学的核心问题和当代人关心的问题,但展开不多,涉及的著作和人物也有限。不知道是不是翻译的原因,书里介绍穆勒和罗尔斯的部分不太好读。
最近重温了这本小书的中文译版,相比于两年前的自己留下的脚注确实有些许进步(在思考方面,能想得更多更深入)。更大的变化在于我不再是一个只认自己的坚定信念的人了。 @2022-02-08 19:43:53
非常不错的通识读本
疯狂做笔记的一本书,感觉需要多啃几遍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