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 娱乐何为的封面

娱乐何为

[德] 韩炳哲

出版时间

2019-05-31

ISBN

9787521704815

评分

★★★★★

标签

社会

书籍介绍
在当今这个娱乐至上的时代,娱乐已成为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然而,娱乐究竟是什么?它为何如此普遍?它又如何影响我们的生活?《娱乐何为》一书将带领我们走进娱乐的世界,揭开娱乐的神秘面纱,让我们对娱乐有更深刻的认识。
作者简介
韩炳哲,1959年生于韩国首尔,是德国新生代思想家。他在韩国学习冶金学后,赴德国深造哲学、德国文学和天主教神学,并在弗莱堡大学获得博士学位。他的研究涵盖伦理学、社会哲学、现象学等多个领域,作品被译成多种语言。韩炳哲以其清新的文风、清晰的思想和深刻的洞察力,在数字媒体时代对人类精神状况进行了独到分析,被誉为“德国哲学界的一颗新星”。
推荐理由
《娱乐何为》一书深入探讨了娱乐的本质、形式及其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通过分析巴赫、罗西尼、尼采、康德、海德格尔等众多思想家的观点,本书揭示了娱乐与宗教、文化、艺术、哲学等领域的复杂关系,为我们提供了全新的视角来审视娱乐现象。书中丰富的案例和深入的分析,使读者不仅能了解娱乐的多种形式,还能思考娱乐在现代社会中的价值与意义。
适合哪些人读
对娱乐现象、文化研究、哲学思考感兴趣的读者
希望了解娱乐本质和社会价值的读者
从事文化、媒体、教育等领域工作的专业人士
以及对日常生活和人生意义有深入思考的普通大众。
书籍脑图
用户评论
结构最为独立的一部。当下的快适艺术引发的娱乐的绝对化可能对于受难精神来说就是沉沦。然而,受难和娱乐归根结底是亲密无间的。目前的研究多次指出,二者之间隐含着趋同性。西方社的娱乐最初就与基督教捆绑在了一起,与之相反的是东方娱乐的肯定性。从巴赫到瓦格纳,再到罗西尼是娱乐的绝对性不断加强的过程,尼采将奢侈,康德没有排除道德娱乐的可能性并使健康成为娱乐与理性的。存在作为困难孕育了饥饿的艺术家 受难性艺术是具有选择性或排他性的。
媒介使人盲目。它们制造了一个无法见证的世界。它们并不能证实现实。它们伪造并向这个世界做出错误的映射(ver-spiegeln)。
我不得不仔细思考艺术与娱乐的关系和界限。 本以为此书与波兹曼的《娱乐至死》同样是对当代娱乐性的批判,读来却知并非如此。韩炳哲将娱乐与存在的关系引向深入。不过此书更多的是韩炳哲对前人哲思的阐释,其自身论点较少。
探讨娱乐和人的关系。我们必须要经历它而不是听谁说的经验去了解它。这本开始不怎么讲人(通俗)话了。
更像是从艺术评论出发的哲学思考历程 对娱乐与受难从矛盾到统一的论证颇为烧脑 相比之前几本 这本对读者的耐力和智力要求更高
这一本是最不像韩炳哲的韩炳哲的书,完全游离于他的思想体系和语言风格之外,需要大量的相关知识才能理解。
我还以为我把他的书都读完了没想到(高产似母猪
韩炳哲的论著时刻穿插着尼采和康德的道德哲学,前几篇还是很不错的,但需要康德哲学作为理解基础。娱乐化成为了与现代性并驾齐驱的新范式,而康德的道德观却认为,道德与娱乐是格格不入的,而道德来源于苦难,娱乐的绝对化可能对于受难精神来说就是沉沦。然而,作者想要表达,受难和娱乐归根结底是亲密无间的。康德对理性的强调无疑是启蒙运动的产物。然而,主导其道德理论,即主导康德思想的对感性与快乐的排斥,并不是启蒙运动的特征。启蒙运动恰恰是要去复兴感性。因此,建立崇高的价值观与娱乐的现世化、大众化并不矛盾,本书同时也是对启蒙运动精神的深入解读。
剥夺现实
挺有意思的一本小书,也是看了一些书评才梳理了韩炳哲的逻辑线。对象是娱乐,但全书没有从解释学的角度出发,而是不断地讲娱乐置于某个话语场,有与艺术对立的部分,也有与艺术共存的部分;最终的结论是二者能够共存并且只是两种不同的趋近于幸福的形式。韩炳哲在其中展现的谱系性思考非常有趣,有福柯的味道但没有福柯如此晦涩,自然也欠缺了深度。
书籍解析
立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