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 第二次世界大战:黑暗的年代的封面

第二次世界大战:黑暗的年代

[英] 诺曼·斯通(Norman Stone)

出版时间

2020-04-01

ISBN

9787521707571

评分

★★★★★
书籍介绍
在经历过“一战”破坏之后,全世界人民都在渴望和平。然而胜利者更看重利益的重新分配,而不是稳定。“一战”并不是结束战争的战争,复仇的火星在“一战”的余烬中跳跃。“二战”期间,英国前首相丘吉尔曾说:“如果我们失败了,全世界,包括美国和所有我们熟悉且关心的国家,都将坠入一个新的深渊,一个扭曲了科学、更加凶险或者可能更加漫长的黑暗时代。”“二战”是横亘在现代人心头的一个梦魇。在这场战争下,在绝望和怨恨的浪潮中,有关人类进步的观点悉数遭到了否定。七十多年来,它的阴云一直未曾消散。本书将读者带回到“二战”扣人心弦的凶险时局,深度解析一场欧洲战争如何演变为世界灾难,再现了一个扭曲了科学与人性、漫长而崩裂的黑暗时代。 诺曼·斯通(Norman Stone,1941—2019),英国历史学家、语言学家、作家,研究两次世界大战的专家,从13岁起就开始阅读两次世界大战的史料。曾任牛津大学近现代史教授、剑桥大学讲师、土耳其比尔肯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欧亚研究中心董事会成员、《华尔街日报》《法兰克福汇报》专栏作家、撒切尔政府顾问、首相演讲稿撰写人。他是畅销书《货币崛起》《基辛格》作者尼尔·弗格森的老师,弗格森说诺曼·斯通引导他走向经济史是拯救生命的建议。此外,他还是诸多著名历史学家的老师,如安德鲁·罗伯茨(Andrew Roberts,著有《索尔兹伯里:维多利亚女王时代的泰坦》《丘吉尔:与命运同行》《拿破仑大帝》等)、多米尼克·利芬(Dominic Lieven,著有《鏖战欧罗巴:俄国与拿破仑的决战》)、奥兰多·费吉斯(Orlando Figes,著有《娜塔莎之舞》)。 相比在教室,诺曼·斯通更喜欢在餐馆和酒吧里给学生们上课,也因此被学校认为不负责任。诺曼·斯通才华横溢又傲慢,是一位真正的语言学家,他精通法语、德语、俄语、匈牙利语、意大利语等多种语言,在海地学习了俄语,在匈牙利的监狱中学习了匈牙利语,55岁时还在学习土耳其语,这使他可以多角度解读史料。他畅所欲言,特立独行,把香烟和书本视为大师精神的宝贵生命之血,随心所欲地生活,有人把他看作天才,也有人认为他鄙视学生和同行,各种矛盾集于一身,备受争议。 诺曼·斯通曾获英国沃尔夫森历史写作个人奖(Wolfson History Prize)、方塔那欧洲历史奖(Fontana History of Europe Prize)。已出版《大西洋的的敌人》(The Atlantic and Its Enemies)、《东线1914—1917》(The Eastern Front 1914—1917)、《欧洲转型:1878—1919》(Europe Transformed:1878—1919)、《血与火》(Blood&Fire)、《另一个俄罗斯:流亡体验》(The Other Russia: Experience of Exile)等。其中《东线1914—1917》被誉为“一战”历史的标准写作。
目录
对一些专有名词的说明
前言
第一章 两次大战之间
第二章 德军突进
第三章 巴巴罗萨

显示全部
用户评论
很正统的二战简史,该有的都说到了
战争翔实占大篇幅。应该是军迷的菜
二战入门读物吧,细节很少,多是对军事的描写,以致于读完大多数将军的人名都记不下来
对二战进行了简要的概括性描述,提供的细节虽然不多,但是作者关于战争的见解和分析还是挺深入的
相比较一战的叙说,这本二战相对生动多了,有了更多有血有肉的人物描写和事件展开:无耻的法西斯,骁勇的反抗;德国闪电战和巴巴罗萨行动,各种保卫战和诺曼底登陆;欧洲西线东线,北非,太平洋等等战事;惨绝人寰的屠杀,尚存余星的未泯人性… 在人类历史最为惨烈的战争里,应该有很多让人重新反思的失败:“苏德互不侵犯条约”,大国的绥靖政策;面对“恶”的时候,作为个体和群体的所在所为… 在雪崩的时刻,可能没有一片雪花是无辜的。
通俗
数据很多,看完觉得战争很可怕,对于普通人而言,只可能是伤亡表格上的一个数字。
极简二战史,打仗的部分占了挺大篇幅。私货集中在最后一章,认为苏共倒台才是二战的真正结束,有点意思
充分详细的介绍了欧洲战场,对各个势力都有比较详细全面的介绍。
有些颠三倒四、忽轻忽重,说着说着大局,一个猛子就扎进一段超长的战役细节,感觉是直接从后面某本的参考书目里拉出一个提纲或者时间表贴上去了,总之拼凑感很重。当然这种体量又要把二战讲全的书也很难写出什么新鲜感了